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2.
“象”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人们较为熟悉的美学范畴,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对艺术形象的深刻而独到的认识。王国维的《人间词语》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而“意境”的直接理论源头却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首次提出“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并将其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以说,刘勰是中国古代文论“意境”理论的奠基人,“意象”是“意境”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4.
论“兴象”     
“兴象”是由殷Fan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它与贾公彦《周礼注疏》所谓“兴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公彦所谓“兴象”是就明器的制作方法而言的,而殷Fan所谓“兴象”则是就诗的性质特征而言的,乃是指具有审美感兴特征而意余言外的艺术形象,《河岳英灵集》所收盛唐诗作提供的艺术形象大多兼具审美感兴特征和意余言外的特色,“兴象”这一范畴可以说是对这一显特色的理论概括,它较之“意象”更为强调了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意”的审美特性,殷Fan之后,“兴象”说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少学理论批评家多既言“兴象”又言“意象”,而往往是在此“意象”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来言“兴象”的,可见“兴象”是对“意象”的超越,或说“兴象”说是“意象”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意象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意象”引进诗学领域,此后,意象逐步运用于诗歌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评论。但对意象的理解一直以来众说不一,出现歧异。本文认为“意象”是具有象征性、暗示性、多义性的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关于刘勰比兴观的丰富内涵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其比兴观在我国诗学中的地位却少有论及.刘勰的比兴观,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比兴的诗学理论,同时又孕育了“兴象”、“意象”、“意境”等审美范畴,是我国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9.
“意象”说: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意象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形态 ,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两次大的哲学理论建构和三次自身的理论提升 ,到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 ,才形成为系统化的学说 ,《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对意象的类型和本质的问题 ,不能局限于古人的认识 ,而要根据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文艺理论建设的需要作出切合实际的分类和科学的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老庄哲学中的“道”是意象说的本质 ,这实际上是把意境说的本质误解为意象说的本质。《周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是意象说最基本的思想 ,因此 ,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审美意象的本质就是用语言或其它物质材料塑造艺术形象时显现于人脑中或物化为作品中的含蓄蕴藉性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这是对意象和审美意象本质的科学解答  相似文献   

10.
陆机的《文赋》,是刘勰《神思篇》的思想依据和出发点,《神思篇》甚至援引和阐发了《文赋》中的许多观点。一般认为,刘勰在陆机的基础上,对创作构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刘勰究竟怎样深入研究和超越陆机的,却语焉不详。我认为,刘勰《神思篇》中提出的“意象”一词,是刘勰深入探讨创作构思的关键,他通过对意象的生成、构成及特征的认识,才得以进一步地揭示作家想象构思的规律,得出许多新的结论和命题。  相似文献   

11.
“我们”散文诗丛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诗学理念和实践将散文诗的建设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在这套丛书中散文诗的意象化特征非常明显,对散文诗审美理想的追求具有建构的功能。而意象是散文诗诗性的最直接体现,其意象原型主要有自然生态、地域家园、现代情绪等三种,这三种意象原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主题,在不同诗人的具体创作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诗人们运用意象表现其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审美功能,意象组合的审美合力,完成了意象表现的最高境界,即意境的审美交融,对于意象建构下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们”散文诗群提倡的“意义化写作”的贯彻。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中的“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的两个命题是言意理论的发端.庄子的言意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虚无主义色彩,但是他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产生言外之意的基本要素.刘勰不仅阐述了语言的重要性,而且首先提出了对形象和意象的审美.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的理论,并对意象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严羽对形象和意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兴”.王国维进一步发展了言意理论,提出了“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兴象”和“兴趣”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概念的诗学内涵,并认真清理认定了从“兴象”到“兴趣”的沿革流变关系,揭示了两个概念分别在殷Fan诗歌批评和严羽诗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及现代转换的潜生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比较研究法是探讨“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及其演变的可行方法。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后,分析了意泉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意象”一词在中国古诗与西方诗学中的差异,着重体现其与西方意象派所指意象的差异,以此充分体现中国古诗意象内涵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意象” ,作为意象派的核心概念 ,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 ;而“现象” ,在现象学中 ,即是本质 ,又是可以被直观的客体。从“意象”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从现象学的文学作品艺术结构的四个层次解读了意象派诗歌的艺术内质  相似文献   

16.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味”是伤口带给读者的感觉;“隐”的表达产生“味”,“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刘勰、苏珊·朗格分别在中西方文论史上首次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象"和"幻象"的概念,其概念交汇之处在于以具象可感性与理性抽象性的统一为根本特性;"意象"和"幻象"都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幻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其生成必须借助于"神思"和"想象力"。不同点在于刘勰重意轻象,朗格二者并重;刘勰依赖经验归纳法,目的在于指导创作;苏珊朗格则以纯粹的思辨去解决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赞”中提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了创作的首要步骤。创作主体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中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才能诞生“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意象”;这样创造主体才可以进入到文学创作阶段。此为创作关键阶段。同时刘勰还敏锐指出“意象”转化成文字时,即使作者拥有着良好的文学创作的素养,也可能出现完全表述的困难。这里就显示出在文学自觉和兴盛的魏晋时期,刘勰自觉地意识到“言”与“象”之间存在不可完全表述的客观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