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的交融发展,它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市场导向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扬州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出现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不太协调的现象,因此,要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城融合;依靠信息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亲农”产业,加快产城融合;扶持绿色产业,支撑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城市形成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滁州市是示范区的一“翼”,其颇具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是示范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和范本。  相似文献   

3.
城市品牌问题与城镇化密切相关,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应该追求一种将城镇化与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并且在这种新模式下探索城市品牌问题。通过研究绿色城镇化视域下丽江城市品牌的构建与升级,对丽江的绿色城镇化、城市品牌,以及丽江绿色城镇化转型中的城市品牌升级模式等相关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尝试构建出绿色城镇化模型——PIECT模型、城市品牌模型——I&R-P-C模型,并提出绿色城镇化与城市品牌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效应,丽江城市品牌的发展路径及升级模式,以期对丽江的城市管理者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产城融合”是现代城市新区建设和区域布局的新理念。目前遭遇“寒冬”的房地产企业可以尝试参与以“产城融合”为新的指导理念的新区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实现转型与创新中突破现有发展瓶颈,从而达到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联合推进的新区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襄城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欧庙新城的“产城融合”作为襄城区政府重要改革举措已开始步入实践层面。“产城融合”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做支撑,通过对“产城融合”与襄阳高职教育发展不协调、专业结构与“产城融合”的适应性不强、农业转移人口与“产城融合”供需不相符等方面的分析,指出襄阳的高职教育与“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标襄阳“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启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产城融合”;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的“产城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产城统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城市形成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滁州市是示范区的一"翼",其颇具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是示范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和范本。  相似文献   

8.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謇在兴实业、办教育的同时。致力于城市建设,创造性地构筑起南通“一城三镇”的空问布局,以谋求城、镇、乡三的整体协调发展。与同时期的西方城市相比,张謇建设的南通足与霍华德所经营的新城(莱奇华斯Letchworth与韦林Welwyn)相媲美;张謇的城市区域思想不仅与盖迪斯的提出的“区域观念”(regional concept)、“组合城市”(Conurbation)理论有暗合之处,同时张謇还是将城市建设与地区发展作综合考虑的这一城市建设思想的实践。与同时期的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论断的要义在于: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张謇对城市建设的认识是超前的,业绩是杰出的,中国城市史及世界城市史都应给这位先驱以应有的地位。这同样有利于人们以更高的“远见、创新和毅力”,迎接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征文活动之后,现面向海内外学者开展第二届"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征文活动。1.征文主题1新型城镇化研究2城市文化与人文城市、智慧城市3城市治理4城市规划5城市伦理6城市经济7生态城市与绿色城市8其他城市研究题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追求速度和数量的高增长时期,然而,高速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使资源环境对城市的承载接近极限,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改变我国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方式,由盲目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逐渐实现城市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生态文明,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与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内在一致。通过对2007-2011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测算,并结合各地区城镇化进程进行双维度分析,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绿色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或有一定比较优势;30个省(市、自治区)可分为"高绿色—高城镇化"、"高绿色—低城镇化"、"低绿色—高城镇化"和"低绿色—低城镇化"四类地区,且主要以"双高"和"双低"为主,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全国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布不均匀。有鉴于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行和谐、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正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与发展格局差异,寻找各地区绿色或城镇化的比较优势,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构建绿色产业链,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实现绿色与城镇化的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2013,(9):15-15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一步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与中国城镇化相伴的这些重要转变,将带来不可计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与城市是人类文明史上两大标志性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既有适应共进,也有冲突对立,但总的趋势是日益紧密、融合发展。本文基于大学与城市各阶段互动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校城融合机制形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产城协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开发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开发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重塑内江“甜城”品牌新视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品牌的塑造力度,直接体现城市经营者的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不仅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城市经营哲学。内江塑造“甜城”品牌,要注重发挥“天府通衢、成渝纽带”的枢纽位置,推动“五谷丰登、五业兴旺”的经济发展,彰显“名胜景观、地杰人灵”的鼎胜人文以及建设“和乐百家,福祉万年”的和谐生活。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多数”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地级城市高等教育 ,是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有效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战略抉择 ,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不同类型的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应根据本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 ,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形成了“热岛效应”.进而加剧了大气的“温室效应”.这给周边环境甚至整个地球带来了巨大破坏.保护环境.还地球一个绿色空间.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什么是“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呢?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化以现实之路。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现象,城市功能不足,城镇规划、管理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因此,只有符合内蒙古实际的、有针对性的以市场推动为主,经营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碉堡式”发展等,才是内蒙古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急剧加快,城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从法国的执法之严,德国城市设计缜密,伊朗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加拿大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为出发点,分析了国外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城市自身的发展水平,重点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五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供政府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黄山市城市建设实践和成就,探讨了黄山市在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并从统筹规划、遵循自然,传承文化三方面对构建城市的空间、环境与历史和谐阐述了具体策略、做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郝欢 《华章》2011,(29)
自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以来,生态城市就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追求更深层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此构筑良性的城市发展系统.这种以健康、高效、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建设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努力构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和谐城市,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