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考的深度     
高尔基说:“谁思考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如何理解这个“思考”呢?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的体会是:一篇稿件的质量,取决于采访,而采访的深度,又取决于思考的深度。她初当记者时,采访只知道采访材料,却不懂得采访思想观点。如果没采访到思想观点,那些生动的材料就象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采访技巧很多,打个电话、传真个材料、发个电子邮件,就能很快地完成一篇稿件。但是这些都不容易抓到活的东西,只有进行深入采访,才能获得更多的鲜活材料,才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那么在具体采访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采访呢?深度采访有没有技巧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呢?和其他新闻采访相比,深度报道对技巧性的要求有着更加具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喜欢采写各类新闻报道。但自己在采访时往往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的稿件不被采用,再遇见采访对象就很难交待,感到不好意思。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自己深入采访,甚至不敢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常常靠“二传手”。这样,不仅不能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造成失实。我知道这种状  相似文献   

4.
采访七忌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采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稿件的好坏优劣。而占有第一手材料更是决定一篇文章的精辟与否。采访中如果不重视第一手材料的索取,新闻稿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获得第一手材料呢?笔者认为采访中需要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邵天红 《军事记者》2008,(12):64-64
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和真实,近日,广空运输航空兵某团根据《加强新闻报道工作措施》有关要求,制定了新闻稿件“四不发”制度,即:撰写新闻稿件足不出户,没有经过深入采访的稿件不发;涉及到的数据模棱两可,核对不准确的稿件不发;不严格落实规定,未经机关审查把关的稿件不发;未经领导签字、盖章的稿件不发,以此促进新闻报道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同时又是新闻写作的关键。一篇稿件如果采访到位,落笔时不仅会得心应手,而且写出的稿件丰满充实,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相反,采访如果不到位,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坐下来写稿时,往往会因为素材上的“缺东少西”备感吃力,而且,因受材料占有不足,素材收集不够的局限,硬挤出来的稿件不仅干巴空洞,而且质量肯定不高。  相似文献   

7.
署名与友谊     
署名听便,这没有错。听便是有原则的,不能乱来;乱来就把本来严肃的署名当成了儿戏。稿件的署名只有一个意思:表示作者对精神劳动成果的负责。其它“意思”都是和署名的本意相违背的。A和B过从甚密,交往颇深。A辛劳采访,写得一稿,为了对未参加采访撰稿的B表示“友谊”,署名时,在A后挂了B的名字。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B,在见报稿件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种不高兴是许多不良后果的预兆。稿件万一出了纰漏,A作检查,B有一份;若  相似文献   

8.
出发,在深夜     
在记者的记忆里,艰苦的采访经历往往与自己的惊人之作一道被保留着,然而并不是所有艰难的采访活动都有惊人之作产生,同样,我们也不能一概以稿件来评价记者在采访中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稿件不可能时时有,但责任感却不能一刻无。去年5月30日的夜晚,我们接受了一项采访任务,一架飞机在距长沙市西南20公里处的望城县黄金  相似文献   

9.
第四种“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所谓“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是指手上正写一篇稿件的同时,着手采访另一篇报道。在手上写一篇稿件和正进行采访第二篇报道的同时,又为第三篇报道准备好新闻线索和题材。这样一环套一环的采访和写作,形成了“连续作业”,记者(通讯员)如能这样工作,自然是工作效率高。运用“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必须克服“单打一”。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般是“单打一”。写完一篇稿件,才考虑另一篇报道的主题,然后寻找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再进行新的采访。这种“单打一”的采访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有时因为报道思想不明确,或者是手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在新闻活动中占什么位置,怎样才能过好新闻采访这一关,这是每一位新闻爱好者都要碰到而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巧媳妇难作无米炊.采访与写作,犹如备料和加工的关系。很明显,如果没有采购到足够的面粉、油、糖等优质原料,要想加工出色香味俱全的高级食品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许多稿件的可读性很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闻采访不到家,好多生动的事实没有搞到手,稿件只能写得水分多,事实少。长的,空空洞洞一大片;短的,干干巴巴豆腐块,看起来无叶无花象枯木,读起来不咸不淡似嚼蜡。许多稿件出现事实性的  相似文献   

11.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队伍里,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些老练的记者写稿时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另一些同志提起笔来却不知从哪里写起,或者是写一段想一段,稿件写成后不是中心不突出,就是材料缺这少那。其所以产生后一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和写作脱节,采访时不考虑写作,写作时又  相似文献   

13.
对于通讯、消息写作,细节的不可或缺,大概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稿件的生动、形象、传神,决然离不开细节描写。有人甚至把细节称作新闻稿件中的“小精灵”。有些新闻的题材很重要,表述也很清楚,满准确,甚至不乏新鲜的思想和见解,可就是不感人,不抓人,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症结何在呢?原因之一,便是缺乏细节。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是客观事实的再现,一点一滴,一枝一叶都不能编造,细节材料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采访获取。许多稿件之所以缺乏细节描写,与作者在写作中不善于筛选运用典型细节固然有很大关系,但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采访中没有在寻找挖掘细节材料上下功夫。采访中,弄清五个W往往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15.
最近内蒙古日报不断地报道了边远地区的建设新面貌.这是大跃进中的新气象.过去,内蒙古日报对于边远地区报道所以做得不好,有两个原因:一、编辑没有考虑到边远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同一尺度选择稿件,边远地区的稿件就落选了;二、记者害怕完不成报道任务不顾去边远地区采访.总的原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有深度、出精品、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更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画面“两张皮”,采访不到位,稿件质量不高以及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出现脱节,经编辑播出后的稿件不能真正体现记者最初采访意图等情况,最终使记者的采访“劳动”成为一种“盲目辛苦”。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一些“编辑意识”。记者的“编辑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是衡量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稿件质量的关键阶段。记者要在采访工作中不断积累提问技巧,提高采访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采访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心得:准备充分,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恰当引导,提问紧扣采访主题;尊重采访对象,提问与倾听并重。  相似文献   

18.
笔者刚从事记者工作的时候,尽管一年到头忙着写稿,但在内部评选时好稿却寥寥无几,而一些老记者虽然稿件数量不多,却篇篇中的。分析其中原因时,才发现自己稿件质量不高,是不重视到基层面对面采访,只是把所搜集的会议总  相似文献   

19.
要防止稿件失实,首先要明确:新闻的本质是真实,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要防止稿件失实,还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采访要深入。一是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一名记者一生中采访人和事的经历难以数计,能够经久不忘的不可能太多。我们一行8人,从2月16日至3月3日,赴武钢采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典型经验,时间虽不长,却留下多种体验。不过,面对37篇(幅)、25000多字的见报稿,我们感到的是诸多遗憾:有的稿件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的稿件比较单薄,有的稿件提炼观点的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