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历史问题的素养,这种素养包括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再认和再现历史史实的悟性.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时一定要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堂.  相似文献   

2.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角色扮演受到许多历史教师的重视.但是,他们对角色扮演与培养历史思维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的认识.角色扮演对培养历史思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便于学生把握历史文本.其次,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重建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历史的真相.最后,角色扮演为学生阐释历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有助于学生追寻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图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和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图表,挖掘其历史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如何利用历史图表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传承中国文化的意义。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文章主要阐述历史意识的内涵,分析了历史教学历史意识培养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树立方法。  相似文献   

5.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历史想象是基于史实在脑海中再现历史形象,构造历史图景,灵活思考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并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的内在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想象的参与,历史想象力是在个体建构历史图景和历史可能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是历史课程的一种学科关键能力.通过历史想象,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原貌,进行历史探源,建立历史思维,形成唯物史观,在深刻解释历史和反思历史中参与历史.历史想象以历史整体感知为基础,其基本过程包括历史感知、历史复刻、历史推理、历史创构、历史解释五个环节.历史想象也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要从历史证据出发,生成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图景,理性探究历史可能性,引发历史情感的共鸣,并在学生的历史表达中让历史想象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纯 《湖南教育》2007,(10):36-36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前提条件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中 ,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史实的认识能力和对史实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首先要遵循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根据历史学科的整体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的宏观眼光 ;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复杂性、多样性 ,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运动过程 ,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教师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时间紧、任务重是高三历史教学的特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适当拓宽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史学的角度看,孔子史学思想的特征表现为:以民本主义为核心的人文史观,以"《春秋》之义"为表现形式的史论结合方法,以"训诲史学"为宗旨的史学目的意识。孔子的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历史学科的基本模式,并高出了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就是整个古希腊的史学思想也无可比拟。  相似文献   

12.
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都是经过历史写作转译成为历史文本的,历史文本的构建过程既是历史事实转换成历史语言的过程,也是文本的文学性产生的过程。历史文本在经历了多层次的转换后,就失去了任何确定的内容,历史也就变成了文学虚构的文本。这种思想是对西方传统的实证主义史学的一种否定和颠覆,具有后现代、后结构理论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有两条基本途径,即唯物史观原理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唯物史观教育中存在唯物史观原理教材僵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通史和各专门史教材改革滞后以及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多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14.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得以诞生。以批判黑格尔唯心历史观为起点,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起源,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从而在工业历史的考察中力图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在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语境,但是通过对李斯特的批判转变了对国民经济学的否定态度,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现实性维度。正是在历史考察与经济学批判中,广义唯物主义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先验前提的依赖,在经济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价值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经验论与历史本质论的统一,实现了新哲学在历史观、经济学、哲学三重场域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所作的抽象概括。是在历史表象基础上形成的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比较、引用诗歌、历史图表、迁移规律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notion of historical thinking has in recent years become popular in research on history education, particularly so in North America, the UK and Australia.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ognitive competencies related to historical thinking, as expressed by some influential Canadian researchers, as an history educational notion from two aspects: what is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what does it mean in an educational context, and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historical thinking for history education? Our discussion will focus on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to history education regarding what should be taught in history classrooms and why. By focusing on the notion of historicity, we want to argue that while a focus on a more 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history education is welcome, we think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what could qualify as a disciplinary approach. We further argue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the history educational challeng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wider and more complex than what history education informed by historical thinking entails.  相似文献   

17.
以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探究历史。它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教师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精研历史、理性分析,形成自我认可的“历史解释”;二是凝练主题,梳理符合历史逻辑的线索;三是通过抛出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悖论,激活学生思维;四是设计问题链,辅以历史材料,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五是理性分析,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历史、辨析史料、评判史实,使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与史学     
孟子与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对古史进行过整理以及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基于一定的诠释立场对历史进行诠释,以史论政,史论一体,构成其学说的一大特色。孟子的历史理念和史学思想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在我国史学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