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自卫到自治 --论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如平 《历史档案》2005,(1):103-108
保甲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宋代,是传统中国对基层社会实行有效统治的政治管理体制。民初曾一度被废弃,但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为了加强乡村的自卫力量,配合政府的军事“剿共”,又重新在基层社会编制保甲,作为统治和管理基层社会的政权组织。新县制实施后,国民政府把保甲融入地方自治,使保甲由自卫演化为自治组织。本文试图从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论新县制时期的保甲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甲制度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中国乡村政治制度。国民党统治初期,南京政府规定“剿匪”省份首先实行保甲,在乡村基层以军事部勒方式编制民众,整个地方社会变成战时军事组织。三十年代中期,保甲制度推广到全国其它省份。1939年,新县制[1]规定纳保甲制度为自治基层组织,国民党以此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地方社会控制系统。保甲制度作为国民党加强对乡村市镇控制的基层组织,是近代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县制时期保甲制度的内在特质和实施状况,来论述保甲制度和地方自治的关系。(一)国民党实行保甲制度,自有其…  相似文献   

3.
户口查记寓于保甲编整之中是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省户籍行政的普遍特征。基于"清乡剿匪"与控制人民的目的,成都市户口查记与保甲编组相互交织,双轨并行,呈现出不同于川内其他县市的气象。通过对档案文献的爬梳,可以对成都市户口查记事务的部分历史作实证性描述,了解四川户籍行政普遍规律下呈现出来的阶段性个案。  相似文献   

4.
<正>一、保甲的推行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两面政权"国民党政府之所以推行保甲,主要是为了对付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定鼎南京后,一直标榜推行"地方自治"。但在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对此,国民党政府异常恐惧,慌忙调集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但初期的几次围剿  相似文献   

5.
保甲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他主张“变募兵而行保甲”,“什武其民”以维护封建统治。明代亦有类似设置。到清朝,保甲组织则衍生成主要为征收赋税和维护乡里“治安”而设的机构,它是清王朝统治人民的基层组织。在保甲制度下,设置了保长、甲长、里长、排年等保甲吏长,以维持其机构运行。保甲吏长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边缘群体,兼具多重身份,他们不是朝廷命官,却承担了清朝最基层行政组织下的行政管理职能,因此,他们的首重身份是清朝最基层的行政官吏,同时他们还兼任了另外一项职能——承担了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因此他们的第二重身份应该是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22,(2):148-154
清末新政是清王朝进行的最后一次改良运动。新政措施众多,尤以预备立宪最为重要,而预备立宪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地方自治。以往学界对于清末地方自治的研究多着眼于宏观政策层面,对于地方基层尤其是东北三省基层自治研究略显薄弱。该文主要是通过对奉天省海龙府西安县的地方自治进行研究分析,来探究清末基层地方自治的筹备以及其在举办地方自治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以及缺陷。  相似文献   

7.
朱爱东 《文化遗产》2013,(2):112-120
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开始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社会生存空间。在科学、理性主义及现代性、现代国家建构等宏大话语下,反迷信运动在地方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回应方式。本研究显示,在较偏僻落后、且远离政治中心的粤西地区,社会精英反迷信的政治诉求与民众信仰状态存在巨大反差。从民国初年舆论宣传批判为主的反迷信思潮,到国民政府时期废庙兴学的展开,反映了反迷信运动的深入也是现代国家扩大强化其对地方和基层社会的社会控制与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镇居民按照居住区域组织起来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城镇社区的基层组织。解放以前北平市实行的是保甲制。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3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街乡政府的初步草案,6月北平市军管会做出《关于改革街区政权组织及公安派出所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首先在东单区的东观音寺进行了建立居民委员会的试点工作。1953年6月8日,彭真同志就城市应该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问题向中央并毛主席做了报告,提出针对北京市的情况应该建立居民委员会。1954年5月7日,市政府第197次行政会议决定:在本市各区先行选择一个派出所辖区重点建立小型居民委员会,6月,北京市开始在城区全面建立居民委员会,方便了与政府之间相互沟通,解决居民群众的公共福利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民政府主黔时期贵州食盐走私严重。在盐缉私中,盐警是缉私任务的主要执行者。从档案史料探析国民政府主黔时期的贵州盐警缉私问题,有助于深入研究该时期的贵州盐政,有助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晚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操纵与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晚清政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掀起革命与立宪两大政治革新运动,目的在于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制,通过改革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使中国走上民主统一的现代国家之路。实行“地方自治”,既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救时改制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早期地方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尝试。 以往对于清末地方自治的研究,多从资产阶段立宪政治的角度立论。其实,由于近代内外情势所迫,地方自治也已成为清朝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清末地方自治方案得以推行,实与统治阶级的认识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系统考察清朝统治集团对于地方自治的政策取向及运作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清末地方自治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11.
上海:从废保甲到居民委员会的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所谓保甲制度,即市以下设区,区之内设保甲。一般以10户至30户为一甲,10甲至30甲为一保,10保至30保为一区。“人必归户,户必归甲”。 1927年5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作为蒋介石“清党”运动的产物,在上海着手建立了保甲制度,这比国民党政府1934年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提前了7年。1944年2月,汪伪政府颁布的《上海特别市区编组保甲暂行办法》规定: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十保为联保,设联保长,每一分局区域内之各联保为总联保,设总联保长。 日伪时期上海的保甲组织,在日军未进入租界前,将原上海特别市所…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自治中,士绅阶层是重要的力量。他们的积极加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由于清末社会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士绅阶层为了谋求新的社会利益,使得其在地方自治运动中的权力和角色都与之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璐 《山西档案》2004,(5):28-30
从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至1949年8月国民党政权垮台,人们一般把这段时期的中央政府,统称为国民政府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地方自治是指"在一定的领土单位之内,全体居民组成法人团体(地方自治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在国家监督下,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地方自治机关,利用本地区的财力,处理本区域的公共事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1]56。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地方自治也给予了极大关注,是其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一、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前孙中山地  相似文献   

15.
徐蕴 《兰台世界》2016,(2):116-118
笔者主要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中来分析和考察清末民国时期华北平原地区基层地方社会控制。在生态演变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华北平原地区独特的地方社会结构,尤其是村庄结构,人们对地方精英的依赖关系也由此形成,进一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作用。在清末民国时期这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其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演变更为复杂和剧烈。  相似文献   

16.
朱屺锐 《兰台世界》2016,(23):105-10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入侵中国,陆续又建立了一些从地方到地区范围不一的汉奸傀儡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化组合,只剩下伪蒙疆自治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40年3月30日后蜕变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汪精卫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笔者拟就华北日伪政权中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与组成进行一些探究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二、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前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地方自治,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是以祖国统一为前提的。内蒙古自治区是在战胜了内蒙古“独立”的分裂活动,克服了“独立自治”的错误倾向而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参政会作为国家最高咨询机关。参政员由国民政府遴选产生,虽也包含了各抗日党派的一些代表,但是国民党员占大多数。中国共产党的参政员有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等七人。该会成立初期,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一定作用。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中共参政员曾几次拒绝出席参政会,表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主政贵州时期,贵州私盐盛行,为税收而管理的体制是根本原因,食盐走私有利可图是经济动因,市场需求是客观原因,食盐走私群众化是重要原因。探讨这一问题可以丰富贵州地方史、中国盐业史研究,为当今盐业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使其成为战时首都,并明定为陪都,从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出版中心。本文着重简述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这一时期重庆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