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早教     
《母婴世界》2013,(6):146-147
首先,家长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宝宝为什么这么喜欢玩电脑和手机游戏?两岁的宝宝怎么会玩手机和电脑游戏?家长教会孩子上电脑和玩手机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家长给孩子做的榜样又如何?其次,家长能保证在孩子面前不上网玩游戏,孩子就不会玩了。还有。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远离手机电脑。家长多陪孩子玩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游戏,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改变,家长榜样的力量最重要,坚持两周后,宝宝玩手机、上电脑的欲望就会慢慢的淡化,好习惯就会养成。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热点”“兴奋点”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热点,往往失去很多教育机会。孩子也有热门话题,结合孩子的热门话题和孩子聊天也是教育的好时机,如孩子爱下棋,家长就和他下棋,边下棋边教育他要克服马虎的毛病,一马虎全盘皆输,孩子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教育。孩子爱看电视,家长就可以结合电视节目的情节教育孩子,影视节目中有很多教育因素,家长要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深化教育。有的孩子爱玩,家长就可以结合玩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个孩子爱玩汽车玩具,家长就和孩子一块玩,孩子高兴极了,这时家长说:“这些汽车太落后。”孩子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我这都有。”家长说:“那算什么先进哪,现在世界上的汽车事故那么多,要是能造出不出事故的车多好。”  相似文献   

3.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很想和老师谈话,可又担心占用老师的时间,总是欲言又止。每当观察出家长这种情形,我们就赶快问家长,这时家长才开口说。   家长接送孩子时的家园沟通,是家长和老师联系、搞好家园共育的有效环节。家长送孩子入园后,不要急着和孩子说“再见”就走;接孩子时,也不要领了孩子就回家。我们鼓励家长接送孩子时做到以下四点:   一、送孩子入园时,家长向带班老师简单地汇报孩子在家里的行为表现、饮食睡眠情况和孩子近来的想法,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配合老师搞好晨检,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  相似文献   

4.
现在很多家长都苦于无法和孩子交流:孩子有话不愿和家长说,孩子在想什么,家长无从知晓,而家长的话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的心灵间仿佛有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彼此之间有了许多的不理解、抱怨,甚至严重对立。其实,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是个习惯问题,这种良好的习惯,最好从小就开始培养。  相似文献   

5.
王林 《中华家教》2013,(Z1):56-57
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可能是很多幼儿家长的一大乐事,因为那是孩子小,当然要家长陪着读了。可是孩子长大了,他完全可以自主阅读了,很多家长就认为这时就不用陪了吧!其实,这种想法是欠妥的,因为能自主阅读的孩子也需要亲子阅读,家长们就多陪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搞好家长工作必须把握好“三性”。 1.针对性。幼儿年龄不同,家长的心理也不同,因此家长工作就需要有针对性。如托班的家长开放活动就应放在入园前,让孩子还没有来园之前就认识老师,认识环境,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向家长介绍班级情况和要求,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从而缩短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又如家长对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品德有所忽视,我们就请家长来园听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重要性和如何使孩子爱劳动的讲座,  相似文献   

7.
学校阶段性练习刚刚结束,就忙坏了孩子家长。不管孩子成绩怎样,都得在孩子练习卷上签个名。其实,这种让家长在孩子作业、练习和试卷上签名的现象随处可见。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家长得检查并签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家长得监督并签字;学习阶段性练习,家长得写意见并签名……签名就如学校、老师、家长的一件法宝,牢牢地把孩子套住。学校、老师认为,家长签名了,学生便再也无法偷懒了;家长们认为,学校这样的做法,孩子学习的自觉性高一点。于是,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家长签名就这样一天一天开展下来。而笔者认为,如此方法有着一些不妥,应慎用。…  相似文献   

8.
齐然 《家长》2011,(7):32-33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跟孩子说话时,孩子不是爱答不理,就是扭头就走。此时,家长往往认为孩子不好管了,翅膀硬了,不听家长话了。其实,问题出在家长身上,跟孩子说话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相似文献   

9.
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可能是很多幼儿家长的一大乐事,因为那是孩子小,当然要家长陪着读了.可是孩子长大了,他完全可以自主阅读了,很多家长就认为这时就不用陪了吧!其实,这种想法是欠妥的,因为能自主阅读的孩子也需要亲子阅读,家长们就多陪孩子几年吧! 亲子阅读带给孩子温馨的亲情氛围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承认这样的事实:家具的棱角一旦被碰坏,尽管还有使用价值,但它就显得很不美观了。 孩子的个性犹如家具的棱角,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刻意保护。如有的孩子喜欢问这问那,家长就批评孩子不该什么事都随便问。久而久之,孩子的求知欲就会受到压抑。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把好端端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家长就指责孩子破坏。  相似文献   

11.
李军艳 《考试周刊》2014,(37):188-188
<正>在幼儿园工作中,和每位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须面对的。常常听家长埋怨老师不近人情,孩子一有情况就"告状",语气生硬,不考虑家长的面子。老师也常常是一肚子苦水,"孩子是你的,怎么动不动就责备说孩子教不好是老师的事情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无人能替代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和家长实际上是教育合作伙伴的关系,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老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这是"真理",所以,孩子有"病"需家长吃"药"。家长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这是"硬道理",所以,想要孩子变,家长自己先要改变。但是家长改变远比改变孩子难得多。家长希望孩子优秀,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原则、  相似文献   

13.
钟会 《考试周刊》2010,(33):237-237
说到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孩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幼儿教育者,处在人生启蒙阶段上的教育者,我结合几年来的幼儿工作经验和不同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顽皮娃娃》2009,(4):I0008-I0009
当孩子哭闹不止,或者以其他方式和家长对抗时,家长肯定会很生气。还可能会训斥孩子、打孩子或用把孩子关黑屋等方法来惩罚孩子,家长甚至还会恶狠狠地对孩子说出一些像“你怎么这么坏,你再这样,我就不要(喜欢)你了!”的话来威胁孩子。可是家长这样做不仅很难长期凑效。还会伤害孩子的感情,甚至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其实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的入口处,一般指幼儿园的大门和门厅,是孩子和家长进出的必经之地,也是给孩子和家长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幼儿园作为孩子的“家”,要使孩子一看到这个“家”,一走进这个“家”就感到亲切,就能喜欢;家长一看到这个自己孩子即将生活的环境,就感到放心,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新建、改建的幼儿园,大多十分重视入口  相似文献   

16.
窦宝平 《家长》2012,(4):14-15
如今,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的陪读是有必要的。家长适当陪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但如果家长过度插手孩子的学习,那就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甚至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对父母感到厌烦。因此,家长陪读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一、家长要考虑孩子的需要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学习上往往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家长可以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督促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家长的积极关注有利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家长看来,如果孩子能自己制订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去执行,家长就能省心不少。但是,完美的计划常常是说得好听、写得漂亮,却执行不了。于是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开始了,家长批评责备,孩子自知理亏闭口不言;如果家长唠叨不休,孩子就有可能顶嘴回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作为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一、让孩子真心接受  相似文献   

18.
薛伟东 《甘肃教育》2014,(24):22-22
正有好多家长,谈及孩子上网就怒气冲天,怨声载道。抱怨孩子不听话、管不了、管不住,抱怨学校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其实,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老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一、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1.家长认识偏颇,孩子精神空虚。好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责任,至于家长,只要把孩子照顾好,身体健康就足够了。很多家长只顾工作,  相似文献   

19.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家长害怕孩子受伤,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孩子不敢尽情玩耍,不敢大胆交际。一旦因玩耍受伤,家长就认为是别人的不是,闹得沸沸扬扬。稍有不慎家长就手忙脚乱起来,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找学校,找教师,甚至没完没了地跟教师过不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