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德赓在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在评论乾嘉考史三大家王鸣盛、钱大昕、赵翼时。柴德赓既充分肯定其纪传体史书研究的成绩,也论其不足,并着重比较了王鸣盛与钱大昕治学途径与学术功力之不同。反映出柴德赓实事求是、视野开阔的学术风格。章学诚治学独树一帜,柴德赓对此作了深刻总结,同时也指出其思想上的局限,这种评价客观而全面。柴德赓对其他清代学者也有深入研究.反映出柴德赓精深的治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为清代考据学派三大家。他不拘泥考据,侧重对史事的评论,使他的成就远远高于钱、王二人。赵翼与儒学仁爱观念糅合在一起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进步的史学思想;冷静、公正的评史态度是他成为有清一代著名史学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翼治史深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在治学特色与方法等方面亦与钱大昕、王鸣盛有相同之处.三者相较,钱氏、王氏着意于文字词语的音韵训诂,史料文献的辑校订补,名物掌故的训释疏通,地理典制的梳理考证;而赵翼则怀史学经世的旨趣,善于从宏观角度探求历史时势的变化和盛衰之故,进而阐发史实背后的历史通则.赵翼治史固然独具特色,但与乾嘉考据史学仍为同道,属于乾嘉考据史学的别派.  相似文献   

4.
钱大昕(公元1728—1804年),,江苏嘉定人。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的代表之一,他所著《廿二史考异》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被看作考据史学的三大代表作品。除考史外,钱在音韵、训诂、算学、天文、金石等方面的也很有成就。传世著作有《潜研堂文集》、《潜研堂诗集》、《廿二史考异》等。钱大昕同时也是一位社会实践家。  相似文献   

5.
钱大昕是吴派吗?──兼谈乾嘉学术派别问题王记录被时人目为"一代儒宗"的乾嘉学者钱大听①,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看作吴派健将。钱大昕属吴派,究其所自,以江藩《汉学师承记》为滥觞。江藩在讲到惠栋学术的传授时说:"王光禄鸣盛,钱少詹大听,......以师礼...  相似文献   

6.
论赵翼的历史观与治史方法丛静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与清代钱大听、王鸣盛齐名,并称为清代考据学派三大家。《甘二史札记》是集中反映赵翼史学成就的代表作。赵翼虽然处于康乾之际清朝文化专制极为残酷的时期,但他能不拘泥考据,更侧重对史事的评论分析,使他的成...  相似文献   

7.
王鸣盛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诗人,名列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首。由陈文和主编的《嘉定王鸣盛全集》收录王鸣盛诗文集最为完备,嘉惠学林良多。但王鸣盛著述较多,有些序文见于各家别集中,《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今从清人别集中辑得王鸣盛序文七篇,略加考述,助益全面了解王鸣盛交游情况及其诗学主张,管窥清代乾嘉时期诗坛风貌。  相似文献   

8.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二书,都大量运用碑史互证。虽然二书利用碑刻考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钱大昕、王鸣盛二人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有着共同的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9.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钱大昕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三大著名的历史考据学家之一,不仅精通史学,而且在金石学、算学、音韵学、诗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系统地评介了钱大昕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并对他的史学思想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嘉考据学派治学的特点、方法和成就。  相似文献   

11.
从荀子思想地位的总体评价、“化性起伪”学说的澄清与辩护和“法后王”的理解三个方面勾勒了钱大昕荀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认为钱大昕的荀学透显着乾嘉学者由字词训诂、名物考证探讨义理问题的治学特色,更体现了乾嘉思想学术重新肯定和发现荀子思想价值的重要动向,这一动向最终导向乾嘉时期荀子思想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2.
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治学领域广博,方法独到,对乾嘉考据学派及近代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以避讳手段校勘古籍的方法,启示了钱大昕、陈垣、张惟骧等学者,使之在经史考证和辞书编纂方面更有创获。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王鸣盛治学兼具经史,以经学起家,却以史学名世;其治史,既有众多精良的考证成果,又有不少生动的历史评论,在乾嘉学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又能够较好地将微观考辨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认识。通过对王鸣盛治学特点的总结,可以为更加科学地分析乾嘉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乾嘉年间学者王鸣盛以其考史名著《十七史商榷》享有盛名,奠定了他在乾嘉史学中的地位,受到学术界的推重。除史学外,王鸣盛在经学、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尚书后案》推阐了吴派经学大师惠栋的学说,弘扬了郑玄的汉学。特别是他不辞辛劳,遍搜郑注,其辑佚之功不可淹没。他的诗文很有造诣,年轻时就受到沈德潜的赏识,被誉为“江左七子”之一。他晚年完成的《峨术编》,更是一部网罗繁富,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的力作。值得重视的是,王鸣盛又是一个杰出的目录学家。他明  相似文献   

15.
崔述的名著<考信录>和其他作品都是在"求真"和"致用"原则指导下写成的.对这些原则的坚守,使崔述的学术研究避免了空疏与无用,不仅在乾嘉学术界卓然成家,而且对后世学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崔述的著书原则,有助于我们了解乾嘉学术的真实状况,纠正长期以来对于乾嘉学风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清乾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王鸣盛的历史地理考证成就卓著 ,方法精当 ,既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下的细密考证 ,更有综合、归纳、概括和提高的分析研究。尤其可贵的是王鸣盛把历史地理的考证与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结合起来 ,故此重视研究地理条件在王朝盛衰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人地辩证关系与王朝之兴亡、都城迁徙与中国历史大势之变迁等问题。以上诸项 ,充分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治史旨趣和理性探求精神 ,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值得我们珍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根据赵翼的著述与行迹,特别是中年归隐,可见其浓重的“马少游情结”。身为乾嘉士子,他的这一情结超乎个体心态,已是乾嘉时期比较普遍的士子意识。通过对赵翼“马少游情结”分析及其成因的思考,不仅有利于研究赵翼及其诗学,而且有益于探析乾嘉士风与世风,同时还对乾嘉诗风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根据赵翼的著述与行迹,特别是中年归隐,可见其浓重的“马少游情结”。身为乾嘉士子,他的这一情结超乎个体心态,已是乾嘉时期比较普遍的士子意识。通过对赵翼“马少游情结”分析及其成因的思考,不仅有利于研究赵翼及其诗学,而且有益于探析乾嘉士风与世风,同时还对乾嘉诗风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钱大昕的修志实践及其方志学理论王记录消乾嘉时期,由于政府的倡导,编修地方志形成热潮,我国古代方志学理论趋于鼎盛。钱大昕身处这一时期,参与过志书的修撰,评论过志书,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方志学理论,与以戴震为首的地理派(亦称旧派)和以章学诚为首的历史派(亦称...  相似文献   

20.
乾嘉学术名家王鸣盛对《说文解字》的评价在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他的子学代表作《蛾术编》中既有对《说文解字》体例、取材的探讨,包括对文字构形和假借的论说,也有将某些规律的揭示融会在具体文字考证中的精辟论述。他尤其重视用发展的观点对文字演变作历史的考察,进而总结出具有富有理性色彩的规律性认识,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