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共建共享”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下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费源汀 《文教资料》2005,(20):22-2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全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哲学之思的历史传承,是唯物史观的现实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顺应新世纪人的主体性高扬的潮流,立足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来理解,不仅仅是指自然人和社会人,而且是指全面发展的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自由意味着人的解放。新一届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5.
高建平 《教师》2014,(9):16-16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它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一、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这一本质和核心要求高校德育必须把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它要求…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断以后,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坚持“以人为本”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当前理论宣传和教学实践中,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深入探讨与之相关范畴或命题的关系,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结合学校理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在民办高职教师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文章从分析当前我国民办高职教师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完善民办高职教师的管理体制,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科学性就在于其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 ,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和个性 ,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发展的过程来看 ,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 ,人既是发展的目的 ,又是发展的手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 ,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就是人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协调人的这些本质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把人的全…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学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历史主体基本观点构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对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坚持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论原则,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