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城市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流,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许多城市都超出了个体的层面,一度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符号,例如西安、北京等。但是,有些城市在古代曾经绚烂之极,只是因为近代经济衰落,逐渐退出了华夏文化历史舞台的中心,其中,扬州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关注这类城市,有助于我们把握华夏文化的多样形态。一、"扬州"的地理范围及环境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简称豫,得名于古代九州分野之豫州,所谓形胜之地,天下辐辏,文明流变,于斯为盛。夏、商、周三代以河洛为天下之中,建都于此,可使“四方入贡道里均”,从而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放射性统治格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礼制文化圈,并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向心力。可以说,中原文明发展的历程即是华夏文明史的缩影。近日河南博物院举办“华夏文明之源”展,以夏到北宋为时代背景,从政治、物质技艺、精神世界的源起流变来探索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令广大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3.
许宏 《寻根》2010,(3):4-12
<正>说到二里头的历史意义,大家经常说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应当说,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研究探索,使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源头要上溯到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则是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三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神话背后有历史。大禹史迹最显赫的三处地域是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山东(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浙江和四川在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大禹神话的"整合"过程,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结果,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中的历史层垒。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3,(1):F0003-F0003
由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牵头组建的“新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9月获信阳师范学院首批建设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同年11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为2012年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参与单位。  相似文献   

7.
服饰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与媒介,天然的符号性让服饰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华夏民族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华服数千年的发展更体现出浩瀚文明的博大精深。然而,建国至今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服饰发展过程,是国人远离传统的一个时期,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服饰的渗入,"西服"、"职业女装"充斥着各个重大场合。本文通过对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服饰——"新中装"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自信的彰显,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旨在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不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需求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推动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是当下文化"新常态"的特征体现与本质要求。甘肃省的公共文化建设为适应这一趋势,从供给侧改革思路提出了"乡村舞台"建设,并探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应当不断完善供给保障机制、拓宽群众受惠范围、创新供给融资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以及立足资源特色,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文化产业推进。  相似文献   

9.
“华夏化”是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热门议题,它主要指某一地区进入和建立起华夏式政治体系,并且当地人群逐渐形成对华夏政治体系与华夏文化的认同过程。随着秦汉时期郡县制度、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和选官制度等政治制度在巴地的逐步确立与不断完善,一整套华夏式政治体系得以在巴地建立,当地人群对于华夏政治体系与华夏文化的认同随之逐渐形成,巴地也最终在这一时期内基本完成了自身的华夏化。  相似文献   

10.
<正> 商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是:华夏文明在本质上属于农业文明,中国只有商业文化而没有商业文明;而西方文化在本质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文明的结晶,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们经过历史的传递、岁月的积淀,形成如今包罗万象、内容丰赡的重要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重要价值,对其保护、传承、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传承、研究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并在实践中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为社会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2014,(12):I0008-I0008
<正>2014年,是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从2004年11月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我国已在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文明图谱贡献了绚丽的华夏元素。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及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自身的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和语言优势,响应国家加强  相似文献   

13.
《华夏文化》2011,(3):1-1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论述了大学使命的四个方面,“文化传承创新”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是原始社会末期发源于渭水流域的两大部族。他们世代通婚,繁衍壮大,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然而,长期以来,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尊崇明显...  相似文献   

15.
我心绪的宁静和舒畅,是来自契克尔的烛光;你那帽檐下的一角,是太阳下乘凉的地方。恋人啊,你走过的地方,弥漫着华夏麝香的芬芳;是那和田皎洁的明月,把我的眼睛和心灵照亮。中国和伊朗有着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古丝绸之路把两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史沧桑,风云变幻,无数先人留下许多令人神往和追寻的足迹。被誉为“抒情诗大师”的伊朗14世纪最著名的抒情诗人哈菲兹就有一个深深的中国情结。他在自己的诗中书写了许多赞美华夏文明的美好佳句,是两国人民友谊和亲善的见证。在《哈菲兹抒情诗全集》的571首诗中,共有27篇写到中国的绘画、新疆和田的麝香和契克尔美女。哈菲兹用自己滚烫的心灵,把这些作为美的象征和化身加以热情讴歌,撒下了一片片深情。爱情主题贯穿着诗人大部分诗章,而他的爱情诗具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是表达他对美好生活和对自由的追求的一种手段。他对鲜花、美女、爱情、麝香的赞誉,让我们采撷几段:看到你光彩照人的容颜/中国的仕女都为之惊叹/尽管对她赞美的故事/无论门上墙上随处可见/晨风每天把清新的气息/吹送到我的身旁/和田的麝香/中国的香料/哪比得上如此醉人的芬芳。诗人在赞美爱情美女时,对华夏大地的种种奇妙遐想实为少见:华夏麝香...  相似文献   

16.
淮阳寻古     
陈晓琦 《寻根》2005,(2):94-98
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历史是由神话与传说构成的。伏羲女娲、共工盘古、炎黄尧舜,把华夏文明的源头演绎的诡谲绮丽。  相似文献   

17.
汉江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最大支流。明清时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得汉江水运发达,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大批商贾,建造了许多会馆建筑。这些建筑既有传统的儒道文化内涵,也有明清时期广泛盛行的商业文明内涵,同时兼顾汉江地域文化特征,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的有机结合,是明清时代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刘丁辉 《寻根》2023,(1):72-80
<正>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河南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长期处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尤其是在中国青铜时代最为辉煌的两周时期,河南地区作为周王室的定都之地,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9日,对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瑞典文学院这一天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称赞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之外和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赞誉他的作品是“新的开端,富有诗意的探险,充满感性而忘我;完全超越当今的文明,探索极其深邃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正>“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和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一的展览叙事中,始终贯彻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主题,同时表现出明确清晰的策展逻辑——通过对作品的梳理,将写意艺术的历时性文脉逻辑与共时性的空间展陈统一起来,让整个展览仿佛是一曲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