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无论中西,自古以来就有优美的爱情诗篇,它们多数都已经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艺术精品。西方的爱情诗多半表达爱情的欢快,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诗,则更多地抒写爱情的忧伤,中西古典爱情诗在情感上的这种差异,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当代以民间的爱情生活为基础而呈现一种独到而深刻爱情,以及这种爱情的无法被接受与圆满发展的伤痛的,也许并不在多数。  相似文献   

2.
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分析了中英古代爱情诗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描写对象多为女性,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英国古代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宗教色彩相当浓厚.从描写手法上看,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爱情诗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都有所表现,在中国古代爱情文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诗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是又因为南北朝文化学术的交流、融合,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诗也并不是壁垒分明的有南北之分。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份相思两地情”,“两地明月一份情”。  相似文献   

4.
一、爱情诗与道德政治理想中国的古典爱情诗从《诗经》始即漾溢着摇曳多姿的人生观态度,与西方爱情诗的迷狂热烈,甚至充满着性恋的直露和渴慕不同,中国古典爱情诗独异的审美品格是含蓄内敛和现实主义的,虽然它也不乏浪漫的情怀.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爱情从来不是理想的,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总是意味着对所爱对象的占有.”这无论如何是片面而武断的.不要说中国古代大量的民间爱情诗和文人爱情诗,甚至帝王撰就的爱情诗当中,在含蓄和现世的  相似文献   

5.
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的爱情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爱情诗,但同时又是开先河的、令人惊讶的、成熟的爱情诗。浪漫是这些爱情诗的共同特征。这里面又以意境朦胧的爱情诗最为优美,以大胆表白的爱情诗最具时代风气,而被失败的婚姻所摧残的爱情更是使人痛心。《诗经》中的这些涉及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一方面反映了恰似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已经不太自由的恋爱状况,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夫权至上的不平等观念给婚姻带来的危害、给女性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用诗歌来表达爱情,几乎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千百年来,无数的诗人们唱着那些真挚而优美的诗篇,奇迹般地保留着鲜艳而动人的光彩,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中国新诗史上,五四爱情诗不仅在当时进发出奇异的光彩,就是到今天,也还是爱情诗不曾真正超越的离峰。尽管她免不了几分稚嫩苦涩,但她为什么至今  相似文献   

7.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女性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恋爱方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至后汉,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古代爱情诗创作的三次高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创作出现过三次高潮,即《诗经》《楚辞》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和晚唐五代。《诗经》的自然质朴,魏晋南北朝的崎靡林丽和晚唐五代的深挚凄惋——三个时代的爱情诗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它们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各自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诗经》到晚唐五代的爱情诗歌中,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爱情心理和体验日趋丰富、复杂和深刻。这些爱情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音谐韵美女儿情长──古代女性爱情诗谐音双关手法释例韩爱平,彭燕彬爱情,作为人类高尚的精神生活、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可以说是常写常新。我国古代诗作中爱情诗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爱情诗可以说是占典诗苑中的一枝奇葩。而那些出自女性之手、或以女性口吻运用谐音双...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爱情淳朴自然、热烈奔放、深切真挚,如一杯年代久远的陈年佳酿,久久地润泽着我们的心田。《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了古代人民自由、率真、炽热和唯美的爱情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爱学大体形成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浪子荡妇、男女知音这几个婚爱理想模式,它们的生成与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实质体现为不同婚爱理想模式在学创作实践中的生成与演变。《红楼梦》在宝、黛爱情描写中所创造并巩固的男女知音婚爱理想模式,是中国古代婚爱学描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叙事有神话与现实两个层面,但当作整体看。整体看《红楼梦》是女娲炼石神话的续篇,一部从天上延伸到人间的"新神话"。"新神话"是对人间"乐事"的考验,"考验"的中心是"情",结论是人生如梦,情缘皆幻。为行此"考验",《红楼梦》中除仙人、仙事、仙境的直写之外,其人间描写的环境也属"幻境",人事的描写也"偶见鹘突",人物的设计也属"幻形",非如读者通常认为的"真的人物",而是为"谈情"所"特制",是理念化、道具化和模式化的,不可以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理解把握这部作品。把《红楼梦》作为艺术看,过去以《红楼梦》所写为"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府兴衰"的几乎公认的看法肯定是片面甚至歪曲的,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教学,赋有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又是大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大学生品味爱情经典,领略人生真谛,珍视校园爱情.塑造健全人格,使他们认同社会主流的爱情价值观,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一些抒情坦率直接,指事直白大胆的十分“牛气”的爱情诗,它们以其最张扬、最强劲、最直白的震撼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显得格外灿烂夺目。尽管中国历史上的最牛情歌无不为“性”而歌,但绝不等于说为“性”而歇的就是最动人的情歌。如果说“性爱”以其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最牛情歌;那么,“情爱”就以其极大的魅力和穿透力。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动人情歌。  相似文献   

15.
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使两国爱情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二者的诗学差异。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描写的对象多为女性,而英国古典爱情诗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中国古典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而英国古典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描写手法的不同则表现在: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  相似文献   

16.
紫阳民歌对人类爱情生活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描写,对人类的情感本质进行了有深度的表达。在精神向度的追求上,紫阳人个性乐观、注重情感的过程,极少“苦情”的表达;在两性关系上,紫阳民歌突出女性的优势地位,封建宗法观念淡薄,这与其地域环境有关,也是中国爱情描写中非常少见的现象,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古代爱情传奇构筑了古典爱情独特的东方神韵,然则结合古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爱情传奇的虚幻和故事背后深深的"幽怨"情结;在这些故事背后负心才子一直是民间批判的对象,而这些才子的变心其实也有深刻社会原因和现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才子变心和古典爱情的"幽怨"一样是注定的。这种不可解决爱情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爱情传奇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情人节,情人间互送礼品示爱,增进友谊,皆为世俗。但情人节之情,是爱情,是恋情,并非普通之情,自当选择恰当之礼,以示真切之情,缔结秦晋之缘。婚姻乃人生之大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以特殊礼物示爱,令人深思。以诗言情,历史悠久。可"无譬不成诗"呀!譬,即比兴。比兴乃中英诗人共同操之,但何以传情,妙在处境。本文刍议其妙,赞叹英诗蕴蓄之美。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爱的哲学是泰戈尔思想的重要方面,它为“五四”人认同并接受,影响了五四诗歌爱的主题书写。其影响是多层次的,有童真爱、母爱、自然爱,有男女之爱,有泛爱等。泰戈尔爱的哲学也给中国文坛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