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一个"读"字人手,紧扣一个接一个的"悟"字来展开教学.这一个"读"说起来容易.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我尝试着"三读一迁移"的教学方法,一段时间下来,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2.
三礼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 "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 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 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 孔子诗之兴的理论采获背景是礼乐文化中的乐语之兴亦即"言之兴".三礼系统中的"仪之兴"前接"兴"之仪式属性,后续孔子诗之兴,是诗"兴"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兴"塑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要使高职外语教学呈现勃勃生机,笔者认为,关键是一个"活"字.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试方式,教学整体氛围都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则"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的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则"字的研究,从"则"字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着眼,分为言效之词、继事之词、直决之词,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通>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说"禅"     
现代汉语中"禅"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禅"字记录的许多词语中,"禅"的读音有些混乱.现在我们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一下"禅"字的读音及意义的演变历程,以分辨清楚现代汉语中"禅"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相似文献   

6.
说"黏"和"粘"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黏"、粘"以音别义实行分立,是一件好事.但因为留了一个"粘"字读nián同"黏"的尾巴,以致语用中两字发生牵混,时下"黏附"等复合词之第一语素作"黏"即属误用,换为读zhān、作动词用的"粘"字才对.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媒体屡屡有"××禽兽教师"、"××老师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之类的新闻曝光.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禽兽教师"和"差师"的新闻报道,竟有几千条之多.于是就造成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教育教学中,只要一提到"体罚"、"差师"等字,教师莫不竖起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8.
"儿童永远生活在游戏中."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为此,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这一特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情趣盎然的"识字场",使他们在游戏中更易识记字.  相似文献   

9.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指出从教学原则上突出一个"渗"字;从教学方法上强调一个"用"字。  相似文献   

11.
释"矧"     
"矧"字由于本义及其引申之实词义用例少且较早淹没,文献上大多表现"为语词所专",本义与文献习见之虚词用法的连续性变化线索不显,其虚词用法的来源一直未明."矧"的本义应为"开弓、引弓",引申有"滋长、增益"的意思,由于它与"况"的本字"兄"都有"滋长、增益"之义,故文献中"矧"、"况"亦多通用之例,属义近而通."况"之"滋长、增益"义逐渐弱化,语法化而为虚词,文献用例颇多,人所周知.而"矧"字亦有如"况"一样的虚化过程.故"矧"、"况"的虚词用法亦多通用之例."矧"、"况"二词的"滋长、增益"之义虚化为"况且"这类虚词义,是语言中习见的平行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12.
杨玲荣 《现代语文》2006,(12):109-109
每天18:00播出的"晚报浏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强档节目之一.它精选来自全国四十多家知名晚报的内容,加上金牌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表现,赢得了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与关注.可是在今年6月4日的节目中,一位主持人错读了一个字.  相似文献   

13.
诗歌教学中感悟诗情的做法很多,从抓关键字入手即其中之一.因为古人在创作时,特别看重"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都是古人苦吟的写照.所以抓关键字可以说是感悟诗歌感情的捷径.在许多诗歌中,通过用一个似乎什么也没有的"空"字,却能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妙境的例子很多.理解清楚这个"空"字,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活"出精彩     
笔者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感教学之灵活对学生的影响."活学数学,活用数学"是我们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最好境界.下面谈谈如何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教师"和"老师"中的"师"字,其最初意跟今天的教师称谓是一点边都不沾的.在<说文解字>中,"师"字只有两种意义:①古代的军事编制单位;②有"众"的意思.后来孔广居从"众必有长以率之教之",引申出"故又为师长字",算是把"师"字与今天的教师称谓连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传统水墨画的教学因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定格与程式化,似乎有日渐式微之象,随之,许多美术教师也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了有益的探索,包括绘画题材的拓宽、绘画表现技法的众多尝试.学生画出了许多和传统水墨画不同的作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大概都借鉴西画写生与肌理制作之法.笔者对这些美术教师的成功甚为佩服,于此就儿童水墨画教学也表述一点愚见.笔者以为:无论西画写生,还是肌理制作,更多的只是一种表象手段,如果儿童水墨画教学可以用一个最简洁明了的字来概括,那应该不外乎一个"趣"字,并由此生发出一些想法,见于下文:  相似文献   

17.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楞次定律"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楞次定律中描述到的"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从导体和磁体间相对运动的角度去分析(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同时,辅以实验去说明.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9.
郑韬 《考试周刊》2008,(17):57-58
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父名闲,古人非常讲究避讳,尤其是帝王讳和家讳.作为一位严格恪守儒家礼教的杜甫,其诗中是否有"闲"字,一直是方家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杜诗中不可能有"闲"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古文字和传世文献材料,结合闽方言探讨"(大)"字的形、音、义问题.认为诸家论"(大)"象一种刑具是正确的.在甲骨卜辞中,"(大)"字可作名词和动词.闽方言中表示抓捕意义的动词,其本字即此"(大)"字.后世典籍罕用"(大)"字,盖因其基本义可由"执"、"梏"取代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