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吕松  田志俊 《新闻世界》2003,(12):14-15,17
散文手法是一种表现艺术。它在现场短新闻中运用非常广泛。散文形式灵活、篇幅短小、笔调自由的表达技巧,现场短新闻都可以兼收并蓄。用散文手法写作的现场短新闻。它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新鲜的事实和信息.而且还有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清新的文采。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网络盛传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母亲看后很是后怕。母亲以前是村小老师,也被称为赤脚老师。那会儿,乡下没有幼儿园一说,孩子长到了入学年纪,家里只要不是太困难一般都会送进村小。我们村小的学生来自3个自然村,人数最多时有30多,按程度不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文学树”上的一支绚烂的奇花。它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表达方法又不拘一格,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唱和。报纸的文艺副刊是发表散文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园地。报纸副刊上的散文作品,与其它书刊上的散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报纸副刊散文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即新闻特征、纪实特征、地域特征、短而精的特征。新闻特征我国报纸副刊是随报纸的诞生而诞生的,它一开始就以新闻为骨肉,奠定了新闻副刊的基础。“五四”时期,我国饮誉报坛的四大副刊——《晨  相似文献   

4.
散文中的人物和对话,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专写人物的散文,有扼要的故事,连贯的情节,紧凑的对话.不专写人物的散文,人物时出时没,有的有一定连贯性,前后呼应,有的则一闪即逝,前文中出现了,后文中不见了,对话也极其简洁. 写人物的散文,在艺术手法上是多种多样的,有故事情节可以写人物,无故事情节也可以写人物.有对话可以写人物,无对话也可以写人物。无论运用哪种艺术手法,都是在着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一、没有情节有对话《落花生》(许地山)只有七百余字,可说是短散文了。全篇有五个人物说话,爹爹、妈妈、姊姊、哥哥和我——作者。爹爹说话出现四次。每个人物的话都非常短,都围绕着花生的好处,话讲完了,全文也结束了.只是爹爹的话通过花生的好  相似文献   

5.
《落花生》是一篇既精短又有思想分量的散文。 文中的“我”,即作者许地山,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件事,那个时候作者还是姊姊哥哥的弟弟。文字虽短,把全家五口人都写进去了,有爹爹、妈妈、姊姊、哥哥和“我”。 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是,几乎全篇都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的,颇具小说味道。文中三处写到了妈妈,头一处是提倡  相似文献   

6.
京都文人还未打完喷嚏,沪上又时兴"小女人散文"。这被一干记者"瞅"成"点子",定义为:"称小姐有些脸红,称女人心有不甘,谓之'小女人」。""三分聪颖,三分感觉,三分真情,一分不让人讨厌的虚荣,构成了'小女人散文」。"。  相似文献   

7.
一片肥沃的土地──读“露珠丛书”伍杰这《露珠》是献给孩子的沃土。我从来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过十二册散文。这套“露珠丛书”——散文名家送给孩子的礼物,每本我都细心地品尝了。的确,这是一片蕴含多种营养元素的沃土。十二册散又,是十二只生命之笛,笛声的音韵将我...  相似文献   

8.
梁衡 《传媒》2002,(6):30-32
问:您能给散文下一个定义吗?非教科书的那一种。怎样的散文才算是好散文? 答:散文是能给人知识、美感和思想的文章。前面提到读者有六种需求,刺激方面的不是散文所为,信息主要靠新闻文体来解决,消遣类也可以,但对散文来说主要是后三个方面的内容。美感既是对内容的要求,也是对文章的形式,如结构、语言等的要求。 为了写作和欣赏的需要,我曾经将散文分成“两类三层次”,这里也包括了好散文的标准。两类即指给人背的散文和给人看的散文。前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读了穆青发表的几篇国际题材的通讯,发现这位政治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同时还是一位文笔相当优美的散文大家。可以说,他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一组具有描写风景美、抒发情怀美、谋篇布局和语言都很优美的国际题材的通讯,开掘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领域。因此,笔者以为:穆青的这几篇通讯具有散文形式的美,达到了散文写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文学的出现为电视文艺百花园增添了诱人的色彩,而电视散文作为电视文学的一个品种,更以它独特的魅力而受到电视工作者和电视观众的喜爱。前不久,看了电视散文《小路曲曲弯弯》,颇受感动。一是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爱的柳小丫形象;二是作品向我们提出了儿童辍学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编导运用电视手段和散文的文本有机结合,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电视散文《小路曲曲弯弯》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以小主人公柳小丫的视角反映了她辍学的前前后后。“故事”很简单,情节也不复杂,但柳小丫的命运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随着她命…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本期杂志的出版喜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徜徉在北京各大书店,你可以深深感受到成长的喜悦,适合儿童取阅的小书架间,席地坐着不少孩子。因此,本刊在“少儿书谭”栏目中编发了一组对少儿读物的评论:有儿童文学理论著作评论,有散文评论,有诗歌评论,有童话评论,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少儿读物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这些评论,不难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改革的洗礼,伴随着少年儿童的大踏步成长,儿童文学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繁荣,相关研究的兴旺景象也就在情理之中。 看花不忘浇水人,我们不能不提起我国儿童文学的前驱和一直呵护儿…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散文?这一话题,目前文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我只是根据我本人几十年来读散文、写散文、译散文、评散文、编散文获得的体会,说说自己的观点,说说我的散文观。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兼而有之。 散文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区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狭义散文。“五四”以来,对这种狭义散文,有不同的称谓,如散文小品、美文、絮语散文、文学散文、纯文学散文、艺术散文等。因为这种文学小品充溢着作者的情感,故我常…  相似文献   

13.
自90年代以来,报纸散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这在中国散文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它对于增强报纸宣传效果,功不可没。 文化快餐式的散文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报纸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作者把文章写短,写得有文采,有的还要配合当前的重大报道内容写一些文章,能起到正刊起不到的作用,同时,也起到纯文艺性刊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人们称它为“文艺快餐”式的散文。这种散文寻求精神的理解和沟通,寻求一种对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的及时回应。写的是身边的  相似文献   

14.
深圳《晶报》“社情”专版有一个小专栏。叫“社会公德”。这个小专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短一篇,反映有关社会公德的一个典型事例;二是小评论一篇;三是小漫画一幅。由这三“小”组成的小专栏,占用版面小,占用读时间少。颇受市民欢迎。对新闻界同行来说,怎样宣传“八荣八耻”,经营好小专栏,也留下了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胡玉茗 《新闻前哨》2006,(10):55-55
研究表明,电视对孩子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提供榜样。孩子可以从节目中人物形象的身上学习到各种东西。心理学家研究了3—5岁孩子观看电视的结果,连续4周向一组孩子播放带有攻击性行为的电视节目,向另一组孩子播放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电视节目,结果发现,攻击性电视节目严重降低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导致这一组孩子攻击行为明显增加,而亲社会行为的电视片则增强了孩子的自控能力,这一组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也相应增加。所以家长和社会人士特别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天地很广阔,作者的思绪随着笔触驰骋往来,写大题材,可以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写小题材,可以写家庭、朋友和生活中有乐趣的小事。我们在散文中常常见到,作者随手把一些生活中的乐趣,像采摘路边的小花小草一样,穿插在散文之中。读起来非但不觉得累赘,还蛮有可品的味道。  相似文献   

17.
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8月4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被叶圣陶称  相似文献   

18.
《古城焰火,百年奇观》(见陕报1990年10月13日1版)这篇消息见报后,我社许多同志都反映写得很出色。一位副总编还专门写了评语张贴在评报栏里。这篇消息是记者亲身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写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篇精采的现场新闻;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从笔法技巧上看,又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览全篇,这篇作品至少有三个特点:优美的散文笔法;独到的布局谋篇;浓郁的现场实感。  相似文献   

19.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林格著定价:25.00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人才这个参天大树的根基就是好习惯,树在种的时候就要扎好根,人在小的时候就要训练出好习惯。嘴皮磨破了,眼睛盯酸了,人也累瘦了,孩子还是没管好。培养孩子光有热情可不行,手法强硬还会适得其反。本书打破以往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活泼的方式,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在短短21天内就培养一个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除了“21天训练方案”外,还  相似文献   

20.
张兵 《民生周刊》2023,(10):27-29
<正>“作为家长,对短视频一禁了之,是最省事却可能是最失败的做法,因为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辨别、选择与自律。”孩子沉迷短视频,怎么办?没收手机,采取“打”或“吼”等强制手段干预,有时,一禁了之的效果并不佳。如何解救被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注意把控孩子观看短视频的内容和时间,同时,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减少自身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