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爱的声音     
刘朔岑 《新读写》2013,(1):28-29
在小作者的眼里,大自然充满了情趣,风声、雨声、落叶声,无不情趣盎然,充满着情感。在风声、雨声、落叶声中,小作者还感觉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变化,透过一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自然现象,小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2.
表情朗读是传情达意的朗读.一是应注重培养语感.语感,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绪、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音调感情,面部感情和体态感情.说得通俗些,语感就是一种能迅速对语言文字作出情感判断的感受能力.比如见到“落叶“我们会联想到萧条,实际上,落叶作为语言文字,表面上不过是一种语言符号,但这种无生命的语言文字往往因融注了作者的情感而表现出某种意趣,传递出某种情趣.……  相似文献   

3.
叶子的离去     
徐雨努 《新读写》2008,(5):30-30
秋风起,落叶舞,是四季中再平常不过的风景。但在小作者的眼里,叶、树、风,还有大地,是活生生、有情感的个体。顺着作者的描绘,我好像看到,舞者在灯光下,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若即若离,如影随形,缠绵的肢体语言,诉说着树与叶的情感,就此拉开了舞剧的第一幕。  相似文献   

4.
周立军 《考试周刊》2010,(34):57-57
散文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散文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情景类散文的阅读应围绕散文的情与景展开。要能快速阅读情景类散文,就要先了解一下情景类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有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撩拨着作者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作者把情感借助景物表达出来的手法就是移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赋》),睹物生情,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  相似文献   

5.
一、拓宽主动的情感空间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作者浓浓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神交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经历作者的情感,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语文学科不等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学生情感的孕育及与作者情感所产生的共鸣,不会游离于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外。只有披文入境,理解语言文字的精妙,体验作者情感,才能因文生情。如在教  相似文献   

6.
孟焱 《双语学习》2007,(12M):191-192
本文通过对卡明斯和形体诗的简介,从不同视角对卡明斯晚年创作的形体诗《落叶》(1(a)进行了解析探讨。诗人通过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地利用非字词的垂直迭列,摹拟了一片落叶缓缓飘落的形象,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寂寞飘零之情感。  相似文献   

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充分挖掘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通过“读”的训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情感流程。一部乐曲总有自己的主旋律,一篇文章总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所以面对这种整体化的情感表现,我们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应有目的地通过“读”,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即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譬如,我在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设计了三次自读。1.创览。文中哪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2默读。用笔划出能说明海上日出的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新教材节选其中的“长亭送别”一折,又是精品中之极品。其撕肝裂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历来为人称道,而散见于全折的“泪”的描摹状写,更是匠心独运,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首先,表达了女主人公复杂多变、细致入微的思想情感。“悲落叶于劲秋”(陆机),[端正好]一曲中,作者特别善于捕捉有限而富有暮秋特点的景物,以悲秋之词,牵动  相似文献   

9.
《繁春落叶》是一篇咏物抒怀的美文。作者抓住生长在中山植物园里的一棵"国宝"——桫椤树繁春落叶的特点,颂扬了"置身繁华却不求功利的脱俗情怀"。文中不少句子值得我们反复吟诵、品读。"那日黄昏,我就一直围着桫椤树打转,满地的金黄叶片在晚风中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
《合欢树》语言如闲话家常,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往往只关注作者所叙之事,止步于"母爱"的主题概括,忽略了作者潜隐的情感。想要读出作者在那淡淡叙事背后的情感秘密,就要关注"这一篇"散文的语言特点,琢磨行文中语言顾盼生姿处,读出隐藏的情感,找到解读作者内心情感的密径。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等待     
也许每段情感背后都有心酸的隐藏,最哀伤的不过也就是把这种心酸重来一遍。重逢,也许是喜悦,也许是哀伤,也许只是散落在风中飘摇的平淡,留着回忆的伤痕。就像秋风再次吹起,吹起了那摇曳的落叶,吹走了岁月的落叶。可惜的是,人生就是这样的残酷。重逢给了我们再次回忆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落叶之美     
[简评]赞颂落叶的文章古已有之,这一题材的学生习作也不少见,然而。这篇散文仍算是一篇出彩之作。同是赞颂落叶,作者的感悟和视角都要独特得多:他赞颂黄叶的凋零之美,赞颂落红的奉献之美,赞颂落叶的顺应自然之关。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感悟和视角,使得本文不落俗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15.
一篇好文章,它所蕴含的情感应该是双向对流的。现实生活触动了作者情感的中枢,促使作者用文字符号加以表现,这种情感是从动于生活的。而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是主动的。主动情感影响着从动情感。正是由于主动情感和从动情感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照,才使得这种情感具有某种社会意义,负载了某些社会情感的内容,因而才引起读者的共鸣。《傻二哥》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通过几年来的朗读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总结出感情朗读的方法——悟情导读法。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必须充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取得情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人情,再加上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那么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情感就不难了。一、分析后之读在小语课文中,随处可发现饱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语句、段落、篇章。作为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捕捉文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综合型的学科,汇集了古今中文"大文豪"的佳作,每一篇佳作里面都珍藏了作者们的思想情感,因此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仅要理解字字句句的含义,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小学语文中在情感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的内容以及情感教育的手段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8.
红叶即落叶。自古以来,落叶就是文人骚客们多为吟颂的对象。为落叶伤感得黯然泪下者有之,称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者有之……观察角度不同,作者的心境不同,笔下的落叶自然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首《红叶》可谓精致而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一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小蔓教授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特级教师、全国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梅仲荪先生撰写。作者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在写出大量专著与论文的基础上,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阐述了情感教育的理念,总结了情感教育的经验。作者认为,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儿童情感发展可分为婴幼儿、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四个阶段。作者论述了情感教育的意义、内涵和时代特征以及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揭示了情感教育的内在机制,分析了家庭、幼儿  相似文献   

20.
感恩之旅     
欣赏完这篇佳作,我们会有这些体会: 第二人称。作者写的是抒情散文,对于抒情对象作者选择用第二人称来叙写,仿佛是面对面地弹奏心曲,便于内心情感的喷发。情感真挚。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作者对黄舸倾注了一腔情怀,使得全文都氤氲着浓浓的抒情味,散发出一股股感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