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相似文献   

2.
关于“亚道德”是否存在及其在特定条件下应否提倡,伦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正如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样,我们对非道德行为的审视和判定,也不应简单地遵循非此即彼逻辑。非道德行为的“亚道德”和不道德的标准划分,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行为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利益的更好维护,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应然角度还是实然角度,“亚道德”的提倡都有其合理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道德已相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的法治化过程中,道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法治下的道德建设是指向“第三类道德”的,并具有“相适应”性、“相协调”性、“相承接”性以及普遍适用性和职业差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羞耻文化"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耻化”具有双重效应,特别是在目前后现代社会语境中,“羞耻化”蕴含着道德约束机制和鲜明的理性精神,在剔除其落后一面的同时,“羞耻化”对于提升社会主义先进化中的新的道德建设、人格建构、理性重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次道德”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滁州学院学报》2004,6(4):49-50,59
“次道德”肯定了人性的本真态;有助于发挥“次道德”行为者的自律作用;有助于实现道德正义;以及有利于社会安定,使社会公众受益等。允许、引导直至鼓励违背道德或犯法犯罪的人发扬“次道德”精神,是必要的,但这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我们面向全体人群提倡的还应当是社会的主流道德。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与标准应当符合社会主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公平”、“合理利己”等不能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必须强调价值导向上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更不是责产阶级自由化。一切不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主张和思潮都应摒弃;一切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与主张都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彰显。道德建设不能割断传统,好的道德传统(如整体主义)必须予以弘扬。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其“实效性”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道德不仅不适应价值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需要,而且也严重忽视了发展中的个体所应有的利益要求,使道德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适然”道德。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的流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 认识社会道德流变的性质,正确评价当前的道德状况是建立新的社会道德规范体 系的逻辑起点。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三点看法,首先,要确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其 次,还应该正确看待“应有”与“实有”的关系;最后,对当前的道德状况提出自己的 看法──既非“爬坡”,也非“滑坡”,应属常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价值的深刻变化,德育目标的探索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学校道德教育应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大众道德”或“平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一方面慨叹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一方面依旧进行着道德“说教”。笔者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忝列中学、大学教师之伍,深深体验到说教的痛苦和无奈;跨人新世纪第一载,愿以“被说教者”和“说教者”的双重角色,反思其症结,探究其端倪。  相似文献   

11.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4.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及逻辑、道德境界、价值判断等三个层面对“次道德”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可认为“次道德”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具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王杰  陈玲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1-3,20
“八荣八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发展和与时俱进,为新时代公民的社会公共生活确立了准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8.
刘鹏 《天津教育》2021,(2):30-31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培育。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做到"德"与"法"相结合,否则很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理论教育。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一些明显存在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理念的把握,及时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在沈雁冰集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的功利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而成熟的。“为人生”是伪现实主义,它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却有相通之处。文学研究会诸理论家没有把握住“为人生”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的重大突破的可能。“为人生”中过重的功利性促使中国文学由反复古走向复古,由反载道走向载新道,迫使中国文学走上严重缺乏审美性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近来在一些重要场合谈及治国方略时,多次将“德治”放置在与“法治”同等重要的高度。这是对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实和完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在对德治的内涵及特征进行诠释的基础上,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德治”在理论和实践都经得起检验。文章进一步认为,治国应先治官,治官必须以德,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