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教育在发展,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逐渐转向“课程理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了后现代知识观对课程改革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技术的知识定性,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了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并说明其理念对促进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习中注重对复杂概念形成深刻的概念性理解,理解性学习从而成为学界的普遍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对人类学习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并提出了促进理解的学习原则。本文基于这些原则,探讨了课程和教学的基本设计原则,并通过对美国国际文凭项目(IB)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剖析,揭示了这些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经验教训,这对我国教育也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理解为先(UbD)”意为“促进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理解”为主线的课程与单元设计框架。将其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循着“明确预期学习成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规划相应学习活动”的思路,搭建教学设计框架,引领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进程,促成“理解”的学习进阶,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相似文献   

4.
理解式球类教学作为体育课程的一种发展性取向,为教授球类项目提供了一种课程实施方法。它强调从认知出发,促进学生学习比赛中的策略和技能,进而理解该运动项目的本质,培养学生在各种球类运动比赛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比赛表现。文章在分析Bunker和Thorpe最初开发的TGFU模式以及Almond的球类运动项目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此为模式开发的基本原理,基于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理论,提出理解式游戏教学的设计框架,并提供相应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课程理解”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以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进行课程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用人文理解的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研究课程文化,进而探讨课程文化体系和课程文化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美国有关阅读理解的三个理论模式 ,即传统的“自下而上”模式、偏重背景知识的“自上而下”模式和正在兴起的“对流模式”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应强调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快速通篇阅读理解的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7.
促进深度理解的教学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肤浅理解、没有理解导致的教学无效问题。教师要对“理解”的本质进行深刻地理解,建立有科学依据的“理解观”,并在这一理解观的指导下,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搭建认知桥、进行变易设计、提供诠释学循环等策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鸣迪 《教育学报》2002,(11):10-15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认为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具有情境性、应用性、规范性的特点 ,其结构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 ,是“信任的同情心”促成了“教育学理解”。据此反思可以发现 ,当今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都与“教育学理解”的结构性缺失有关。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真正的“教育学理解”,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只有指向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理解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就是对成长历程的一种守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体验的课程理解观认为:课程语言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情本身”,是一种基于身体体验的心理重演.这种提法吸收了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注重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长处,避免了“唯我论”与相对主义的主观主义困境;同时也吸收了客观主义课程理解的客观依据之优势,避免了将知识当做课程理解客观依据的客观主义困扰.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形成中的“理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师专业化中,“理解”应该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对两个专业的理解分为两种水平:对执教学科的操作型与概念型理解和对教学的操作型与概念型理解。教师只有对教学的理解处于概念型水平,对执教学科的理解也处于概念型水平,才能自觉、有效实施理解性教学。促进师范生在对教学深刻理解,不能完全由教育类课程独自承载。促进未来教师加深对执教学科与教学的理解是促进教师双专业化的有力环节。  相似文献   

11.
1试题特点阅读理解题一般由“阅读”和“问题”两部分构成,其“阅读”部分往往是向学生提供一个自学材料,其内容多以定义一个新概念(新法则),或展示一个题的解题过程,或给出一种新颖的解题方法,或介绍某种图案的设计流程等.学生必须先通过自学,理解其内容、过程、方法和思想,把握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促进学生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实中仍然有很多学生存在着不理解所学知识的问题,为此,在研究探讨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一种信息技术支持的促进理解的教学模式。为了检验该模式,笔者采用了具有无处理对照组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以广州市YX区PZ小学五(2)班42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该校五(6)班48名学生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效果显著,该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索性地运用“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差异模式”诊断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并在中文文字系统内对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效力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成份理论适用于中文文字系统;“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差异诊断模式”能够有效确定不同阅读障碍儿童的主要缺陷:解码、理解以及混合成分,这利于之后的教育矫治。  相似文献   

14.
江羡珍 《高教论坛》2010,(3):64-66,80
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观认为,真正的智能,不是记忆一堆知识,而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如果没有理解所学,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不能运用所学知识于具体情景中,就没有真正发展智能。“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智能的具体表现。这一理解观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新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韦伯理解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流派和方法论体系。本文主要探讨韦伯在理解社会学框架中对“社会”、“社会行动”、“动机”、“秩序”“理想(理念)类型”、“理解”等概念的基本论述,进而分析关于“理解社会学”的基本逻辑及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要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论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学理解方法来看待,实际上是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由世(世界、社会)、人(作者)、意(读者)、志(本文)构成。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文学理解意义的生成就不再如模仿理论、实用理论、表现理论或客观理论那样,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要素决定生成,而是由四个要素共同决定生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课程理解是我国课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梳理和分析课程理解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课程理解研究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促进课程理解的纵深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课程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理解的内涵、类型、主体和教师课程理解等。最后,对课程理解研究提出了一些期望。  相似文献   

18.
“理解”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价值,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均是以忽略学生理解而导致的.该文针对课程的核心价值和教学问题,提出了理解取向的教学策略,包括:确定核心问题、制定理解的目标、设计理解性活动、促进理解的表现和持续性的多元评价等五个环节.着重理解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强调围绕衍生性问题,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理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社会议题;理解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方法、规则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鲍道宏 《中学教育》2008,(12):14-16
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因素既多又复杂,美国课程专家塞勒(Saylor,J.G.,1981)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对这些因素作过系统分析,本文仅以当前课程改革中语文新课程实验为例,对塞勒所提到的“教育环境”因素中的“课程资源”如何影响教师课程理解,作初浅的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育人模式的转变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以重理解原则作为课程持续改进的指南,构筑的LS-UbD模型,是以学习科学(LS)和重理解课程设计(UbD)为理论基础,以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学科基础,是一种指向理解和素养的课程设计.以学习进阶基本逻辑模型为脚手架的LS与UbD融合设计,通过初拟核心问题、澄清理解事项来聚焦学科意义理解,“原理-结构-实践”辩证协同工作.LS-UbD是教学设计师和教育者的一个优质资源,学生可通过学科意义理解获取大概念而迁移学习,教师可从学习进阶研究中搭设脚手架而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