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教师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怎样引导呢,现以给课文分段为例来谈谈: 讨论前,教师先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一、用三句话表达对分段的看法。第一句话说明分段的依据;第二句话用小标题的形式说明将全文分为哪几段;第三句话再具体说出段落起止。一个学生用这样三句话发表他对《捞铁牛》一课分段的看法:“我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阅读全文,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想象“我”被美丽的荷花所陶醉的情境。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荷花指名朗读全文。同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这课书共写了几小节?哪几小节是直接写荷花的? 读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 (说明:要求学生边听边默读边思考,初步理解各节的主要意思,这是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 统一认识:课文的第一、二、三小节是直接写荷花的。讨论第一小节。“闻到一阵清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写出了荷花的香味。)板书:清香 (说明:第一小节极易被学生忽略,引导他们讨论就可以明确这一段实质是说明荷花的香味的。) 哪几小节写了荷花的样子?(第二、三小节) 要求学生读读、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荷花的?(荷叶、荷花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衍 《四川教育》2002,(5):40-40
犤题旨说明犦1.第1题,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复述能力的练习。因其写参观经过的几个自然段写法比较相似,可指导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是按怎样的顺序参观的。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参观每一个地方时,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最后指导学生以导游者的身份复述。2.第2题,是继续训练学生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练习。本题是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了解把句子写具体的好处。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每组的第2句是从哪些方面把句子写具体的,然后指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讲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4.
说明:这篇课文共三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指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给课文分段。第二课时重点讲读第三段,半扶半放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语言训练。第三课时让学生讨论比较第一、二、三段在写作上的异同,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是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5.
导读《记念刘和珍君》,除了必要的交代、提问、点拔、讨论外,我针对课文特点,着重从调动学生情感、创造课堂气氛入手,从三个方面精心设计了课堂语言进行导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引入情景《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从追悼会写起,用一个长句作交代,十分浓重地渲染了悲痛气氛。在导入课文时,我用几句话强化了追悼会的气氛:“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一  相似文献   

6.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审题(板书课题)。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2.你看到这个课题想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对小车站的描写。) (说明:培养学生“看题学文”的习惯,养成自拟题目的能力。) 二、通读全文,分段。(全文共分三段。1、2小节为第一段,3——6小节为第二段,7、8小节为第三段。) (说明:通过给课文分段,进行编写“作文提纲”的训练。) 三、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详写部分。(第二段,即写“月台布置”的部分。) (说明:通过自学,认识“详略得当”的写法。) 四、讨论:课题与文章材料是否相符?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从三年级开始“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五、六年级学生要求“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然而,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而言,段的训练仍然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蒙段、猜段,甚至不会分段的为数不少。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具有过硬的分段能力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加强学生分段的操作性,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什么是分段的操作性? 所谓分段的操作性就是指分段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按照分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去做、去练,反复操作,逐渐形式技能。一般来说分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一读课文,弄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二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节写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9.
在《将相和》这篇课文中,三个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点,主要通过人物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训练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在对教材的处理与整体设计上,我是这样安排的:一、由合到分——整体感知,给课文分段首先,教师介绍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思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我执教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说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对于此说明.我的解读是:略读课文教学要简简单单教.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简约之美.又要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1.
《闹花灯》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元宵节夜晚人们闹花灯的欢乐场面 ,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该段共有四句话 ,四句话中第三句又是重点段中的重点句 ,把握好这一句 ,对充分感悟闹花灯的欢乐气氛起关键作用。所以在教学中 ,我这样层层引导 :师 :第三句话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生 (齐说 ) :龙灯。师 :龙灯可神奇、可好看了。谁愿意来读第三句话 ?(学生纷纷举手 )师 :告诉你们 ,这句话我读了好多遍都没能读好 ,现在给你们时间练一练 ,等会儿 ,和我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 !(学生自由练…  相似文献   

12.
一、把握作者思路,进行分段指导 四年级是学生学习分段的重要阶段,指导学生分段,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就提问:“课题是《爬山虎的脚》,课文中哪部分是在写爬山虎的脚呢?”学生读后很快弄清楚了第3—  相似文献   

13.
延对反馈指在某些情况下,有意拉长信息反馈的时间。目的在于提供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它能起到及时反馈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常用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纠错。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看法(解答)有误时,教师不是立即否定,而是采用延时反馈的形式,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行纠正。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开始有部分学生认为“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个罪人。对此,教者既不说对也不说错,而是引导学生:“他是不是罪人,我们学完课文再来讨论。”等课文学完了,那些原来认为“我”是罪人的学生。自已认识到过去看法不对,并说明了原因。  相似文献   

14.
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师要带着学生从课文里走个来回。”简析这句话,意即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入手,弄懂课文中的概念,感受课文中的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还只完成了一半;再引导  相似文献   

15.
增设梯级引导过渡实验小学袁会林一、增设梯级,降低难度,引导学生一步步登攀1.帮助学生从课文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从句中标点符号知道一个自然段里有几句话。这个台阶,我分两步进行训练:第一步,让学生知道,凡是开头空两格的,都是自然段,然后每教一课,都让学生先...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我认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教材而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尤为重要。下面谈谈对几种类型的课文如何进行设计的问题。一、说明事理的课文,采用联系实际、对比讨论的结构方式小学生思考问题是随教师的组织引导而加深的。教师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理解文中道理,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讲《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一文,我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如火柴(洋火)、肥皂(洋碱)、自行车(洋马儿)等旧时的称谓,引导学生回忆电影中看过的旧中国贫穷落后,人民痛苦不堪的悲惨情景,观看有关资料图片,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讨论:  相似文献   

17.
《年关》这篇课文围绕“我”父亲说的“年关难过啊!”来写,教学时,可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组织整个课堂教学。 1.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点明课文中心的句子(课文第二节倒数第二行),指名读后教师板书:“年关难过啊!”然后要求学生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讨论时,教师在“年关”、“难过”下面分别划上横线和箭头。 2.抓住文章中心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上门  相似文献   

18.
一、初读,编拟小标题 初读的任务是:①简介董存天瑞;②学习生字,联系课文理解“震撼、旱河、迸射、暗堡”等词语;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编拟小标题。重点放在第③点。可先让学生默读,然后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分为几段?如果学生分段有困难,也可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课本中,除了一些诗歌之外,绝大多数课文是记叙文,为了增加学生对这种类型练习的机会,平时,我就“本”取材,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拼图法。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好多课文是连续几幅图的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这些图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新教材第三册)文中有四幅关系密切的彩图。教师上课时,可以把四幅彩图利用挂图的形式任意摆乱,先让学生说一说每幅挂图的画面内容。再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把四幅挂图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相似文献   

20.
说明:这篇课文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指导学生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二课时,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板书课题,出示表格)请同学们思考表上是出的两个问题,想好以后再填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