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在新疆设置管辖天山南北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在统治新疆150年间实行了屯垦戍边的基本方略。文章通过国内关于清政府和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方略对新疆生态民生建设的研究综述,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分析新疆生态民生建设的研究综述;在屯垦戍边、屯垦实边期间对新疆民生建设、生态建设的影响;对国内关于清政府和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方略对当代新疆生态民生科学实践的借鉴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根据史籍档案资料,特别是新疆伊犁地方志书的记载,对清代历届伊犁将军职主及其任期变化进行考订,在此基础上拟定清代历届伊犁将军职主名表。  相似文献   

3.
伊犁塔兰奇社会历史文化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犁塔兰奇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一支独特的重要民系。伊犁塔兰奇形成于清代,兴盛于民国时期。塔兰奇社会特色彰著,塔兰奇历史文化是伊犁地方多元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犁地方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对清代至民国(1760-1949)近二百年间伊犁塔兰奇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文化诸方面,进行初步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伊犁地区在新疆中西部的伊犁谷地。乌孙以及后来的西突厥、察合台汗国、准葛尔汗国都曾建国于伊犁。在清代曾是新疆的首府,曾有41个民族,200多万的人口。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及蒙古等民族都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新疆据说有马100多万匹,而伊犁就占了40万匹。天马已是伊犁马的代称。天马更  相似文献   

5.
伊犁将军保宁与乾嘉年间的伊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宁是第八任伊犁将军.在乾隆、嘉庆两朝交替前后,调整了伊犁军府制的财政管理政策:配合国防、财政、屯田和民生的各种需要,加强屯田的开垦;重视战略储备粮的积累;调配闲散人员,增加饷额;设置牧场,开创采矿铸造业,增加收入,改善军营生活条件,改变了伊犁驻军过分依赖地方财政的局面,不仅减轻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疆人民的负担,维持了伊犁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宁,为清代治理、发展新疆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伊犁曾先后两次兴起大规模多民族移民开发高潮。移民开发对新疆、伊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对清代伊犁多民族移民过程、移民特点、贡献及其历史作用诸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从曲折的两平准噶尔、平准中的英雄烈士、平定准噶尔的碑文、平准后的善后治理、对伊犁风物的吟咏五个方面,论述乾隆帝关于伊犁的诗文.这些诗文纪实叙事,抒情言志,既可当文学读,更可当史学读,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厚的历史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研究乾隆帝与伊犁乃至清代新疆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无疑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8.
正虽然机遇屡屡不得,我曾有过去看天山南北的想法,却计划了好久还是未能成行。我喜欢读关于新疆的文字,喜欢看反映新疆的图像,喜欢欣赏新疆人跳的舞蹈、唱的民歌、弹的琴弦、喊的粗犷……当然,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歌声、故事、爱情和香甜。对于伊犁,我记得清代乾隆年间设立的伊犁将军,记得禁烟大臣林则徐曾被贬黜到伊犁,记得中兴名臣左宗棠带棺征西时收复伊犁……伊犁是当时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王震将军和著名的三五九旅移  相似文献   

9.
清代统一新疆后,在伊犁修建了惠远城。其目的最初是为了在伊犁驻防的满洲八旗官兵的居住,同时因为伊犁将军的驻扎,使惠远城成为功能强大的军事重镇。但是,随着在新疆开发的深入,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惠远城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章拟就通过对于这种变化的剖析,发现地理环境因素在其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清代伊犁将军松筠在新疆任伊犁将军十余年间治理新疆的主要业绩。松筠重视屯政,兴办旗屯;重视文教,编撰史籍;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管理部属,办理案件方面有一定的失误。对其政绩客观分析,功过均有,但仍以贡献为主。  相似文献   

11.
清代伊犁望河楼诗歌的历史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犁望河楼诗歌,是以清代乾、嘉、道三朝新疆首府惠远城的望河楼为题旨的诗歌,其中以伊犁塔兰奇徭歌《望河楼》之流传并佚名近200年之经历令人瞩目。对望河楼诗歌予以评介和历史文化考察。  相似文献   

12.
清乾隆25年(1760),伊犁始驻军组建军府制政权,伊犁地方的财政遂正式纳入了清廷中央的国家预算管理.新疆统一后,伊犁地方空虚,当地无任何财政收入来源,由此决定了伊犁地方财政由国家补助为主的局面.同时为减轻内地的财政负担,利用屯田贸易、畜牧业等有利条件,发展伊犁地方的产业,形成了与财政需求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格局.官产经济成为伊犁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下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均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并实行奏销制度.伊犁将军相当省级收支预算单位,但实际负责将军府本级和伊犁参赞大臣所属军府营及土尔扈特各部财政管理.将军府专设粮饷处管理财政.伊犁地方的  相似文献   

13.
徐松是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他的成果与其壮年时期长达七年的伊犁遣戍生活关系巨大。新公布了三份与徐松遣戍生活相关的清宫史料,即《呈原任湖南学政徐松获罪缘由清单》《奏为废员效力七年期满请旨释回事》《奏为请效力废员徐松赏给职衔帮办伊犁粮饷事》,为我们提供了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一些重要细节,如徐松被判遣戍伊犁最终的获罪缘由、徐松到达遣戍地的确切年月、徐松遣戍伊犁的年限以及减免缘由、为他请旨释回的当事人和时间,以及松筠为徐松请旨赏给职衔帮办伊犁粮饷事的前后因由。这些材料,不仅对于徐松本人流放伊犁的研究是重要的史实,同时对于我们了解清代新疆的流放制度和伊犁将军幕府的文化建设,都是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沙俄从18世纪初开始,自北向南侵略中亚,先后完成了对哈萨克草原、中亚三大汗国、土库曼地区的占领,其"南下政策"的推进,对清代新疆政治格局的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之后,清代新疆政治中心逐渐从伊犁转移到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的屯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由于电田对政治、经济和军事产生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都对这一地区的屯田活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屯田的规模,人数和成效来看,以清代最为突出.在清代,参加屯田的人,不仅有从内地迁徙至此的汉族军民,而且有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因清代将天山以南地区居住的维吾尔人称为回部,故将他们所从事的屯田称回屯,意即穆斯林屯田.在新疆的回屯中,以伊犁地区的屯田较为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清前期乾嘉年间伊犁回屯的研究和剖析,来展示清前期伊犁地区的农业经济和政治、军事概况,这也有助于我们对新疆回屯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水渠     
我对这位传奇英雄的认识,有一个突变。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条小渠,就完全变了,仿佛。为了寻找盖文学馆新馆舍所用国产装饰石材,我和我的同事来到了新疆,一直走到最西边,到了伊宁,到了边境。我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曾被充军新疆,一直发配到伊犁,是真正的受罚。多少年过去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在老的伊犁将军府附近盖了座纪念馆。我们决定抽空去看看。在去纪念馆的路上,在路旁我看见了一条很长很规矩的小河,大概有5米宽,河水流得很冲,岸两旁有高大的树。开车的司机说:它是渠,是人工开挖的,叫“皇渠”。是林则徐大人当年留下来的,为的是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渠一直沿用至今,差不多已有160年的历史了。这个小故事极感人。  相似文献   

17.
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伊犁地区在清代有着各类屯田,水利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管理体制上看,伊犁屯田中,总兵和总管兼管兵屯和旗屯水利,密喇布伯克专管回屯灌溉,渠长管理户屯水利。新疆建省后,密喇布伯克、农管、水利为基层水利管理人员,大阿訇负责调处全县水利纠纷。在水利纠纷的问题上,政府做了制度和政策上的预防安排。伊犁建有九城,兵屯、旗屯、回屯分城而居,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分河而驻,蕴涵预防纠纷的深意。在工程技术上也设计了分水措施,在干渠、支渠、村庄、农户间实行分水。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水利纠纷仍时有发生,如各种屯田形式内部统治者侵占渠水、不同屯田形式间的水土纠纷、各农户间的争水,等等。由于制度上的措施,特别是分水措施发挥了作用,同时实施了土地轮耕休作制度,根据伊犁河水量和粮食存储数量决定耕作数量,减缓了对水源的需求,这些对缓解水利纠纷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乾隆帝统一新疆后,有大批遣员被遣戍乌鲁木齐或伊犁。他们在沿天山北麓西戍的途中,留下了大量的西域诗,诗作者多为流放新疆的名人。文章通过对其中一些代表作的分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新疆及天山北麓变迁之状况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加快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用科学发展观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加快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核心——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了清代伊犁地区多神崇拜的概况、类型,并以“关帝庙”为中心,论述了清代伊犁地区关帝庙的概况,分析了关帝庙设立的三个基本原因:统治阶级的推崇;清朝统一并治理新疆的现实需要;移民个人及社会秩序的需要。在伊犁地区,以关帝庙的兴建为核心的多神崇拜现象的出现是中原文化西传新疆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