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小说的创作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劝诫教化”就是其中之一。它从文言小说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发展至宋代,终于成为普遍创作动机之一。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对提高小说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过分强调这一动机,对小说的发展又起了极大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金瓶梅》的道德伦理辛文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就注意到了温柔敦厚的教化功能。之后,历代作家都强调文学作品应成为“载道”的工具,作家应把自己的作品当作道德教化的武器,以达到“明人伦”、“敦教化”的目的。中国古典小说在其进入自觉创作阶段的时候,小说创...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乃至整个清代,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优点而虎踞文坛,蔚为大观。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金瓶梅》、《儒林外史》,直至《红楼梦》的出现,古典文学由文而白的趋势毋庸置疑,但文言小说自宋以后便逐渐没落,至明清尤甚。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在白话小说盛行的时代,选择文言创作,并且重新赋予文言小说蓬勃旺盛的新生命,给枯竭艰涩的文言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反映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差别。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蒲松龄的对士子身份的执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创作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蒲松龄以文言文创作《聊斋志异》的背后意蕴。  相似文献   

4.
《子不语》是清中叶文学巨子袁枚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其中有许多关于龙的传闻逸事,如龙母、龙护高家堰、吕道人驱龙等,龙多以善恶无常的多变形象出现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该书中龙的形象不仅体现了清中叶社会一些方面的情况,也是古代中国文言小说中龙形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晚清小说《女娲石》不是一般意义地受到《水浒传》影响,而是脱胎于《水浒传》。所谓“脱胎”,一方面指后来者在局部起笔、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某些方面带有“克隆”前者的浓厚印记;另一方面又强调后来者在叙事结构、价值观念等层面有明显脱离、超越于“母体”的倾向。时代语境的变化,使得《女娲石》在继承《水浒传》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最终成长为独立的新生命体。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发展了“小说评点”我国独特的文学批评方式,提出了以性格为中心的小说创作理论。本文简论其评点《水浒传》之创作精神“乱自上作”与“乱自下生”,并以此为中心,分析评论金圣叹小说美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塑造典型性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乾隆时期,在《聊斋志异》风行百余年后。《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不仅抛出了自己的的文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而且从小说理论上批评《聊斋》者流的创作,遭到了蒲松龄追随者针峰相对的回击,形成中国文言小说流派争鸣。急鸣集中在文言小说创作的方法理论、文言小说的风格理论及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清中叶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炫学现象,并产生了《野叟曝言》、《镜花缘》等以小说炫才之作。炫学现象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复杂性、特殊性有必然联系,但炫学之风的盛行,却与清中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学术风气密切相关,也与作者个人的学养和创作心态有直接联系。以小说炫才是一些小说家在《红楼梦》、《儒林外史》这样的巨著出现之后另辟蹊径的一种探索,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这种探索远离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质,从小说艺术史的角度看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长篇小说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出现的长篇“说话”,它是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元明之际诞生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最早的长篇小说。明代中叶以后,又相继产生了《西游记》和《金瓶梅》两部巨制。上述我国旧说部所称“四大奇书”  相似文献   

11.
因难以对《红楼梦》的政教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清中叶以降的书目往往单独设置类别或“附录”显示。此类强调教化意图与世风普化的目录学知识限定,和彼时士人群体的道德评判相杂糅,构成了清中叶以降《红楼梦》流播的社会舆论。而民初书目吸收了西方知识分类体系中叙述“事实”先行的思路,试图在肯定《红楼梦》“文学”性的基础上,将其纳入传统书目知识体系中加以考量,表现出更为宽容的著录态度。这种变化是清中叶以降至近现代知识结构、社会舆论变化赋予《红楼梦》流播改变的思想契机,对《红楼梦》流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其近现代品阅逐渐呈现出一种群体化、公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分析评点 ,阐释了小说的四大功能和价值 :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时弊的功能 ;发抒创作主体情感的功能 ;感叹人心 ,激励向善 ,惩戒丑恶 ,警醒世人的惩劝教化功能和自娱娱人的审美愉悦功能 ,因而证明了小说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金圣叹对小说功能的认识 ,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明清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白话小说的天下。从“四大奇书”到《红楼梦》,长篇短制,蔚为大观,流派繁多,异采纷呈,充分显示了这种新兴文体的巨大生命力。相形之下,文言小说的发展却经过了一个较大的迂回。以唐代传奇为标志的繁荣局面过后,中国文言小说就转入低潮。宋元明三代江河日下,气息奄奄,间有佳篇不绝如缕。虽然明末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复兴趋势,也没能摆脱衰微状态。文言小说重振和新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是入清以后的事。清代的文言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古派”或“拟晋唐小说”,这是就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虽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演绎的长篇世情小说名著,但其叙事模式却多半是依托于《水浒传》演化而成。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水浒传》到《金瓶梅》可谓是体认着小说叙事范式由历史传奇向世俗人情叙事转化的演进轨迹。因此,《金瓶梅》小说叙事始终张扬着作者的人性关怀、哲学幽思和生命信仰,旨在唤醒读者对生命本身的反省、抗争和自觉。  相似文献   

15.
南宋文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身份、性格、行为模式上都与前代的文言小说不同。但无论是市井女性形象、守礼女性形象、情欲女性形象,或是复仇女性形象,都是小说作者在对现实中的人进行道德上的教化,而这一创作动机是受了南宋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词话》的写作素材来源众多,相较于其它长篇小说,在征引诗词上的数量尤为可观,就目前已发现者来说,有90%以上集中在《水浒传》、宋元话本、元明文言小说、元明戏曲、历代诗词之中。统计其数量分别为:引自《水浒传》65首、宋元话本28首、元明文言小说28首、宋元戏曲21首。  相似文献   

17.
从中晚明一直到清中叶,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对文学的影响巨大。纵观有清一代,追步汤显祖的文学家不乏其人。乾隆年间文言小说家屠绅就是其中之一。其志怪小说集《六合内外琐言》深受《临川四梦》的影响。其中《梅自然》《獠僵卧》二篇,更是刻意效法或脱胎汤氏《牡丹亭》《南柯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晚清小说期刊译作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类并运行着两种不同的译介方式,而这些绝非现今通用的“直译”、“意译”等概念所能概括。本丈首先以《义勇军》等译作为例分析晚清小说期刊文言译作的译者参与方式和译入语的使用情况;接下来从理论上将其译介方式概括为“译述”并详细阐述了“译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分析了晚清小说期刊译介的“译述”方式在缓和原作同文言译入语之间的矛盾、促进文言译入语的衍变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其内容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关于散文,刘知几主张内容要“实录”、风格要简约,模拟古人以“貌异心同”为上;关于小说,刘知几就文言小说的分类、小说与史诗的关系、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小说的杜会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明代中后期的繁荣鼎盛而言,明初的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都较为沉寂。但文言小说“剪灯二话”及其序文的出现,却在明代小说史上起着不可忽略的过渡和奠基作用,其小说理论不仅涉及到小说功能论,还透露出关于小说语言论、小说内容论、小说创作论的些许萌芽,全面分析“剪灯二话”的十篇序文,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和把握明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