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译为“城邦”的“波里斯”(πολιs,Polis,City-state,)一词有“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个含义。作为早期国家的一种形态,古代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结合周围农村地区而形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共同体。“公民集体”(acitizencommunity)的形成和发展是城邦的本质所在①。波里斯(polis)用以指城邦时,虽然含有城市国家之意,但是并非所有的城邦都是城市国家。有城市的城邦既是城邦,也是城市国家。无城市的城邦则不是城市国家。城邦绝不等同于城市国家。城市国家只是城邦的一种形态,城市是其空间中心和活动中心②。…  相似文献   

2.
古代雅典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希腊史研究中,我国学者往往注重于城邦史的研究,只是在探讨城邦形成或城邦经济时,才偶尔提及城市,而对希腊城市的起源、结构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古希腊城邦与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城邦与城市的兴起,几乎经历了同一个历史过程,不过,前者是希腊奴隶制国家的特殊形态,它“首先是一定的集体,是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人们的共同体”,①亚里斯多德称这种共同体为“政治社团”(城市社团),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民集体”。我们把一个以  相似文献   

3.
宗教视域下的雅典城邦既是公民集体,也是一宗教共同体。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圣地,不仅位于城区,更多的分布于城外的阿提卡乡村和边境。与宗族相关的节庆祭仪游行、赛马(赛战车)、徒步竞走等体育竞技,以及戏剧、歌唱、朗诵、舞蹈等艺术赛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与互动,折射出和谐贯通的城乡关系。宗族祭仪将乡村置于城邦的中心,使城市和乡村成为互补的“伙伴”。对于雅典城邦来说,宗族是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3世纪地中海青铜文化的君主制王国,有坚固的宫殿、繁盛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前者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有未能释读的线形文字A:后者好战尚武,有城墙、卫城及已被释读的线形文字B。 2.城邦国家(city-state) 城邦原指公民集体,引申为城市国家,是希腊  相似文献   

5.
论雅典城邦的公民、公民权及公民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雅典城邦是个公民集体,公民是“属于城邦的人”,其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与政治权利。由于需要雅典城邦首数度晨雅典人接纳为雅典公民,但本质上雅典公民是个闭塞、排外的集体,排他性最终使其走上人数日工被外邦灭亡之路。  相似文献   

6.
城邦特征是指城邦的内在特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国家形态的根本所在。古代希腊城邦众多,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虽有相当难度,但还是很有必要。小邦寡民是早期希腊城邦的客观事实,习惯上只把它当作是城邦的外部特征,实际上,它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城邦的发展起着规定性的作用。公民是希腊城邦的根本,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之核心。组织起来的公民集体追求整体发展,组成了利益一致的有机整体,对希腊文明影响深刻。城邦同时也是自给自足的整体,它既能保障城邦或全体公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又能保障作为人类的公民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小邦寡民、公民整体主义与邦内自给自足共同构成了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希腊的城邦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600年正值古代希腊城邦初建和形成的时期。因这个时期保留有古代文明的一些遗风,故又称“古风时代”。如果说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那么城邦.则可以说是希腊文明的诞生地。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希腊.主要建立在氏族部落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开始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被后人称之为“城市国家”或“城邦”。  相似文献   

8.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一)公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公民”这个词并不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而是近代从国外译介过来的一个外来语。我国历史上只有过“臣民”、“子民”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观念,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相伴而生。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除了西方之外,都不存在公民概念。在西方,“公民”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公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并为古罗马所沿用。在雅典城邦制国家所建立的奴隶主民主制下,奴隶主和自由平民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其中的自由民被称为“公民”。古希腊教育理想的具体体现是培…  相似文献   

9.
城邦问题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史学界对于城邦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广,但至今争议犹多。拙文主要以古罗马城邦为例,加以解剖,分析其各个组成部分,揭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古代城邦的结构与特征。同时论及城邦的普遍性等有所争议的问题。城邦的结构“城邦”一词,源于希腊文——音译保里斯、英译polis、中译城邦,在荷马史诗中原指堡垒或护卫城,同“乡郊”相对。后来雅典人把卫城、卫城周围的市区以及乡郊统称为。于是由狭义的堡垒,扩充而具有城堡、公社、国家之义。中译城邦,既有城池,又有邦国,恰合其意。在拉丁文中,与此相对应的词,狭义的是oppidum(堡垒),广义的则是Civitas(公民公社)。为求得城邦的确切认识,当然不能停留在概念和  相似文献   

10.
话说"公投"     
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公投”这个词,有的人对它大声叫好,赞不绝口,有的人则不以为然。笔者试对“公投”的性质和作用作一评述。 公投是公民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 的一种途径 公投即公民投票,也称全民投票或全民公决,系指一定范围的群体以投票的方式就重大事项表达意见或作出决定的民主形式,属于直接民主的范畴。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权力,决定所有城邦事务。“公民大会”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投票时雅典的全体公民集中到市中心广场,通过举手任命“…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小武 《教育》2008,(12):38-39
按南都公益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永光的话说,“新公民”是指进城务工农民的后代,他们或在城市出生,或在城市成长,或在城市工作,属于城市新移民。现实中,由于身份特殊,其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靠“打工子弟学校”无法根本改善,而拱受公平教育又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在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北京百年新公民职校开始为“新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希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新公民”——  相似文献   

13.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反映了人们的需要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型。美好生活所包含的多样性需要已无法通过个人或家庭消费来满足,而必须经由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等更高级别的消费单位来组织和供给。新城市社会学中的集体消费理论为我们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安排,集体消费在维系城市社会运...  相似文献   

14.
以古典政治文化理念的视角来考察希腊公民集体社会生活,城邦戏剧公演活动实际上是城邦民主政治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雅典酒神节戏剧公演活动中诸参与者之种种表现,与他们在城邦公共领域中作为政治行为主体所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戏剧公演,反映出古典时代雅典城邦与社会、大众与精英、男性与女性、公民与奴隶等特定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无异于是对雅典政治真实面貌的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15.
"正义"的诠释与阐述: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希腊,许多思想家通过对“正义”的阐述,谋求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挽救城邦国家,通过对“正义”的分析,阐述了为保持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思想,形成了城邦政治学说诞生。正是他们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分析.产生了西方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倡导国民教育。实践劳作学校并贯彻劳作学校精神。凯兴斯泰纳在其《国民教育的概念》一书中对国民教育有如下论断:“教育学生为集体服务,习惯于尽义务,在自愿参与、服从、相互关照以及自愿奉献和重视道德勇气的情况下,从道义上促进这一集体的发展”。同时“国民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公民自觉地,或者不自觉。直接地或者间接地服务于使由他们组成的现有立法国家越来越接近于道德集体这一无限遥远的理想,即由全体公民组成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国家的法律制度将被自觉遵守,而不再需要任何强制的措施”。“国民教育最后的目标。即教育人们获得这种国家意识。其实,获得国家意识不外乎是兑现道德的国家理想和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发展现有国家。使其向着道德的国家理想迈进。  相似文献   

17.
马略军事改革是罗马历史上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破坏了作为罗马城邦经济基础的古代所有制,沉重打击了共和国以土地、公民和士兵相结合为特征的公民兵制度,动摇了共和国的阶级基础,促使了新的阶级力量的成长。改革对城邦的构成要素(城市、公民公社和国家)也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这场军事改革对共和国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它以军事改革的形式埋葬了共和制,促使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为了解决当时雅典城邦公民只顾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普遍缺乏对城邦的责任感这一现实问题,在《理想国》中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理想城邦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以所有公民都认真履行其城邦责任为基础。柏拉图从城邦产生和繁荣的角度论证了公民履行其责任的必要性,并将个人责任视为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基础,从而为城邦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古典希腊和中国为代表,探讨中西古典文明特征。古典时代中国与希腊文明有异有同,其城市差异较为明显。中国城市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希腊城市是以商业为基础的,是以公民集权为核心的城邦标志。  相似文献   

20.
城市·天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F0003
古人说“天圆地方”,那时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四野无垠,极目天舒。有了城市,就有了四方的天。无论城邦、无论城郭,都使天有了边界,有了棱角,“精鹜八极”就成了城市天空的憧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