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前,在对一本图书的质量定论时,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不懂专业的人审读专业书,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专业问题”;对一本书抽查10%左右,就根据抽查质量定整本书的质量等级;一本书两人同时审读,一个结论是优秀,一个结论是不合格;一本书差错率很高,考虑到诸多原因,照顾为“合格品”;一本书审读人定为不合格,但经过嘴巴厉害的人“这儿不应算错,那儿不应算错”  相似文献   

2.
本书是一本WWW信息服务的入门书,于1996年由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WWW是发现和获取Inter-net上信息的一种方法,Internet由此获得了广泛的流行。本书共有十三章和一个附录,分别是为什么、怎样、哪里?Web怎样工作;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服务员;保密性;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相似文献   

3.
本书既是一本信息量丰富的个人论纲,又是一本实用的指南。卡德伯里深邃的洞见,对于在企业和其他组织里担任高层职务的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宝贵财富,也将为学术界、研究人员以及管理咨询界提供根基深厚的样板分析。 这里摘选的是本书第三章“董事会的任务”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在辞书出版社工作了四十多年,从助理编辑至编审,经手的书不算少。现在回想起来,每本书有每本书的特点,每本书有每本书的故事。到底哪一本最与众不同,哪一本工作难度最大,思考再三,最难处理的是一部在中国内地并未上书架的辞书一《辞海》台湾版(据1989年版)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相似文献   

5.
我书桌上有张厚生先生的三本书:一本是1987年1月由他和路小闽同志主编的<情报检索>;一本是由张厚生先生一人主编<信息检索>(修订版);第三本则是由他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5月新近出版的<信息检索>(第3版).这三本书一脉相承,前两本在文献检索课教学界,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而<信息检索>(第3版),则可以说是在前两本的基础上"再展新姿",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传媒书架     
《新闻与写作》2009,(5):92-92
《我怎样采访本&;#183;拉登》作为全世界最危险、最神秘的一个人,本&;#183;拉登总吸引人想去探究真相。而美国战地记者彼得&;#183;阿内特的《我怎样采访本&;#183;拉登》,就是这样一本探究真相的索引,一本引导人穿越历史烟云的地图。这本书是阿内特第一个学期在汕头大学讲课的全纪录,  相似文献   

7.
有两本书搁在书桌旁很久了。一本是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另一本是韩少功的《夜行者梦语》。书我早已读过,却不情愿将它们归拢到书架上去,想为之写点什么的念头挥之不去。在书架上还有另一本更早读过的书——史铁生的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站     
本书是一本励志类工具书。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自省力的相关理论,然后用10个范式介绍了标准细节日记卡的使用方法,最后提供了21份标准细节日记卡用于读者自己记录。本书是一本自我记录、自我分析的工具手册,通过使用本书,读者可以形成条件反射性习惯,注重细节管理和自我反省,不断改掉不良习惯,树立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11.
一本充满思考与智慧的新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已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为本书作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为本书作跋。  相似文献   

12.
“一本书主义”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先生在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时就极力倡导“一本书主义”,其含义与丁玲女士所说的一本书主义已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两本书:“中国通”眼中的中国美国最近出版了“中国通”所写的两本新书:一本是罗斯·特利尔(Ross Terrill)的《我们时代的中国》(China in Our Time),另一本是林培瑞(Perry Link)的《北京夜话》(Evening Chats in Beijing)。《我们时代的中国》一书的副题是《人民共和国史诗:从共产党胜利到天安门广场以外》。这本书主要披露了作者与中国各界人士谈话后的分析见解。在中国大陆,作者结交了  相似文献   

14.
责任编辑郎静老师问我,哪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哈哈!这可问倒我了。在学术上,对我影响很大的书有很多,但要说哪一本书影响最大,那可真是难事。既有影响,那肯定都是我喜爱的书,真不想让它们有一个落选,但它们也不可能个个都上台领奖。选上十本八本书,在一篇短文中,声称每本书都是影响最大者之一,不仅文不宜得体,而且显得缺乏判断力与眼光。重要的不是选哪本书,而是选择的理由。好书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与面貌;面对不同的人,它们会呈现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本书时,读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蕴含。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用与面貌。  相似文献   

15.
人们几乎在每本书上都会发现“责任编辑”这几个字,他是对一本书的命运负有全部责任的人。塔·波·伏尤科娃担任责任编辑的书共有85本。《八十五次喜与忧》便是伏尤科娃对自己唯一喜爱的,并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幸福的职业所作的思考和自述。这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八十五次喜与忧——一个编辑的思  相似文献   

16.
判断一本图书能否算作是好书,不用看内容,仅就外观而言就能让人爱不释手,这就是一本好书.精妙的装帧是一本书成为好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装帧设计如果仅仅依赖美术编辑,那么即使有挖空心思的新奇形式,也是远远不可能使一本书成为一本好书的.本文谨以自己参与策划并编辑出版的一套文学图书"‘我喜欢你’金波儿童文学精品系列"为例,对于文字编辑在图书装帧设计中的作用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判断一本图书能否算作是好书,不用看内容,仅就外观而言就能让人爱不释手,这就是一本好书。精妙的装帧是一本书成为好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装帧设计如果仅仅依赖美术编辑,那么即使有挖空心思的新奇形式,也是远远不可能使一本书成为一本好书的。本文谨以自己参与策划并编辑出版的一套文学图书"‘我喜欢你’金波儿童文学精品系列"为例,对于文字编辑在图书装帧设计中的作用谈一点浅见。作为图书出版的一个环节,书籍的  相似文献   

18.
一本书,如果能真正让读者手不释卷——看了就放不下,或者是看完了还想再看其中若干部分,并且认为这本书对自己很有帮助,很有参考价值,很有保存价值,那么,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最近,看了一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邢方群同志著的《温故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字数虽不多(26万字),但内容却很丰富——这可能和邢方群同志的经历有关系。解放前,邢方群在北甲做地下工作时,就  相似文献   

19.
斯蒂芬·金始终焦虑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