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rocesses of generalising bilingual expertise from Te Kohanga Reo (an indigenous preschool for the revitalisation of Maori language) to home are analysed. Observations at the preschool and home settings revealed several features. The active and strategic role of the child in transferring expertise was evident. So too were the presence of complementary activities at home, sensitive responding to generalised language and shared cultural commitments. These processes were present in a range of activitie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generalis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igenous language intervention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最佳关联实现的过程,即听者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下的翻译,同样追求最佳关联。《道德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以《道德经》的第九章为例,分析如何更好的翻译过程中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4.
在互文性视域下,翻译不仅是文字层面的互文性转换,而且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互文性融合。译者的翻译策略会受到其所处的两种互文性意识形态关系的影响,它们之间有抗衡,也有迎合。从互文性维度梳理了《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特点,并分析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的操控,以期为《道德经》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以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的《道德经》(Tao Te Ching)英译本为蓝本,依据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将译文与原文逐句比照,分析该英译本《道德经》第一章译文的得与失。指出第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范畴论,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就古代哲学经典理论体系的翻译工作而言,要义范畴、核心概念及对学说体系纲义性的完整把握是经典翻译的首要,而语言文字当在其次。  相似文献   

6.
文化融合和语言混合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与文化词密切相关。随着留学生进入高级阶段的学习,文化词语的习得便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关注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方法和术语来研究第二语言现象。从动物文化词的本体研究着眼,对留学生文化词习得偏误和偏误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动物文化词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经》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结合文本中的例子揭示出老子也有浪漫的情怀和诗人的理智,再结合其传达的复杂信息对《道德经》的文学性进行分析,并且从接受者对《道德经》文学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不同的接受者的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对《道德经》文学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一向被视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和经典之作,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时期,文化背景之下,先后出现了很多译本。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新的视角,对其中三个英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翻译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讨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语义的生成,阐述文化的语言模式和语言的文化模式的关系,提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动态的意义生成的交互中,必须彰显第二文化习得的意识,以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对语言学习中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兴趣加深,研究者们对认知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主流传统提出挑战,认为语言和习得不应仅被视为认知和个体现象,不应无视其社会性。本文讨论了社会语言学对二语习得、学习和使用的贡献,并从交际民族志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相对论三方面探讨了语境和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是动态的,它必须与时代、人类的精神和语言的发展同步.人类的理解水平、精神需求的水准、语言发展的进程等是文学翻译过程中重要的动态内涵.<道德经>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被世人瞩目,随时代发展,我们有必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阐释其思想,这就是典籍重译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逆反思维与直觉思维是《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老子的逆反思维不仅化解了"说不可说"的困境,拓宽了人类语言的表现空间,增强了哲学的思辩性,而且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老子的直觉思维不仅仅是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同一,更重要的是存在论上的主客体相通,因而既有一般直觉思维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本族语与外语交互作用的中介,翻译与二语习得有着本质的联系。学习第二语言,不仅要学习这门语言,还要学习其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就是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对比的过程。通过对比。才能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达到灵活有效地使用外语的目的。翻译促进二语习得,利用翻译促进二语习得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种。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promise of achieving bilingualism, biliteracy, and cultural pluralism, 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s for students from kindergarten to 12th grade (K-12) in North America, especially the US, have been proliferating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Research on this rapidly growing population of non-native Chinese learners is also growing. This research synthesis focuses on 35 selected studie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on Chinese immersi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and books. The review found that researchers are exploring a wide range of issues with respect to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s, includ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cy acquisition in Chines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as well as learners’ language use and its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s. These studies reflect a growing interest in and demand for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lesser-researched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CFL) learner population, and this review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Chinese immersion based on its curricular features as well as specific consideration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young, emergent bilingual and biliterate learners.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效果举足轻重,因为它关系到语言的整体产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并做到举一反三。在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导入文化因素就是要让学生把握英语文化项和语言项结合的规律,克服汉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以促进语言的习得与产出。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社会中,使用两种语言,通晓两种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文化心理学家对此给予了较多关注。本研究在回顾文化框架转换理论和社会文化视野中的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这两个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价值意义、培养目标、实施模式和研究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中由"道"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沟通了先验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了形上和形下的贯通。在形上层面,《道德经》表现为"道"的先验性、本体性、自足性和规律性;在形下层面,《道德经》表现为"德"对"道"的分享、得道者得天下、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形上和形下相互贯通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些约定俗成、被解释为习惯使然的词汇搭配是语言习得或二语教学中最感困难的环节之一。本文从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出发,从内部选择限制、认知角度及文化语境着手探讨理据,以求提高语言学习者准确、地道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学习一种外语的同时也在学习这种语言的文化。因此,外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因素本身,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文化知识。文化教学应当包含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