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省试诗     
省试诗是唐代进士考试的一种诗体。唐代科举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称为岁举。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其中进士科的省试,唐初只试策文,自唐高宗永淳元年(682)起,改为试帖经、杂文、策文三场。其中杂文试约自中宗神龙前后开始,基本定为诗、赋各一首。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  相似文献   

2.
“试帖”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试律诗称作“试帖”、“试律”或“试帖诗”,而唐代的应试诗便相应被称为“唐人试帖”或“唐人试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应试律诗也被后世奉为试帖之典范,是故清初复议试诗以后,选编评点唐人试帖渐成风气。今就所见,对这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刻本略作论说,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一、刊刻背景 现存清人选评唐试帖刻本可略分为四类:一类是康熙刻本。有毛奇龄《唐人试帖》(康熙四十年刻本)、陈汗《唐省试诗》(康…  相似文献   

3.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唐代文官选任中选司的权限说:"五品已上,以名上中书门下(宰相办公处),听制授其官。六品已下,(由吏部)量资裁定。"这也就是说,唐代五品以上的文官由皇帝与宰相选定,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尚书省吏部铨选。所以这样做,"安史之乱"后洋州刺史赵匡上《选举议》中说:"旧法四品、五品官不复试判者,以其历任既久,经试固多,且(?)班已崇,人所知识,不复为伪滥耳。"九品以上的文官,就其要者言之,大致为尚书省诸司长(?)郎中以上、诸寺长(?)之辅寺丞以上、地方州刺史之辅别驾以上的(?)  相似文献   

4.
三省六部制度在三国时期就出现雏形,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代形成了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制以及三省制之下的六部制度;到了唐代,三省六部制更加完备,三省职权划分更加明确,在职能行使上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5.
三省六部制度在三国时期就出现雏形,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代形成了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制以及三省制之下的六部制度;到了唐代,三省六部制更加完备,三省职权划分更加明确,在职能行使上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6.
现在各种比较重要的考试都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或用编号)密封起来,这样,可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的情况下评卷,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考试结果。封卷评定等级的办法并非近代才有,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据唐代《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者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不过武则天所创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学考试的一套制度。到了宋  相似文献   

7.
武乡试科举制度之一。清承明制,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及顺天府考试武艺,凡各省武生和绿营兵丁均可应考,称为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十月,分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和技勇(演弓、刀、石),称为外场;三场考试默写《武经》,称为内场。各省乡试由总督或巡抚为主考,会提镇以视外场。顺天府外场考官以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四人为之,内场考官以翰林官二人充任。考试中式者称为武举人。  相似文献   

8.
唐代政治昌盛,为中国历代王朝法制修明之期。其律、令、格、式等主要法律形式承前启后,完备精密,蔚为典范。其法律化的公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颇为完善,保证了各项法令的顺利执行,从而实现行政的高效率。这实为唐代政治昌明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对唐代公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的法律化作一考述。唐代公文书的制作,尤其制书的制作,有专门的用纸。唐太宗时始用黄麻纸写诏敕。玄宗时,制用白麻纸,诏用白藤纸,书用黄麻纸。后来因白纸经常生虫,因此朝廷要求尚书省颁下诸司及州下县并用黄麻纸。①唐代特别强调公文书的准确无误,以显公文书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其送别诗更是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唐代送别诗不仅艺术手法巧妙.写法高明,而且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也远远超出了以前各代的送别诗。本文试图对唐代送别诗的思想意义略作评析,由此展现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人生观、社会观及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1.
唐宣宗以下的唐末科场,是唐代科举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马端临(文献通考)特别指出了当时最重要的进士科所存在的问题,所谓:“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卷29)。马氏所谓“唐之晚节”,没有确指其时代,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史书所记载的唐代科场的种种弊端多集中于宣宗之后,随唐朝末世的来临而呈激化之势。目前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以傅项综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以及吴宗国先生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最为深入,但两书对宣宗以下的问题往往作为历史的延续而不做特别的分析。唐末科场的黑暗往往被视作末世的衰…  相似文献   

12.
"秀才科"被《新唐书·选举志》等典籍列为常选科目之首,是唐代科举重要科目之一,同时也是起伏甚大、变化较多且不易详明的科目之一。过去学者们对此多有考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有未达或可商者。笔者近年致力唐代试策研究,于唐代科举各科之试制及其变迁,稍有所及,兹就有关文献记载,略作考辨如下。未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3.
吏部尚书作为尚书省重要职官,地位与职权不同寻常,在唐代政治中发挥作用很大,唐玄宗时期是唐代前后发生变革的阶段,吏部尚书与这一阶段的政治关系紧密,对朝局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古代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尚书省南曹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文章对唐代南曹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其官员任职及职责进行分析,为我国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东光 《兰台世界》2013,(13):129-130
<正>解状又称家状,是唐代中央级考试考生的个人信息文书。中央级考试包括礼部常科贡举考试和吏部(含兵部)铨选考试。参加礼部常科贡举考试的考生称为举子,参加吏部(含兵部)铨选考试的考生称为选人。中央政府诸司和地方州县级政府为所属的举子和选人出具的包含举子和选人主要个人信息的报名材料,就是解状。就唐代人事档案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唐代,由于经济上获得了高度发展,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各项工作制度更趋完善,治理国家的效能也大为提高,实行的“三省制度”和“五花判事”便是一例. 唐代的中央机关,设有省、台、寺、监、卫等机构.其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辖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为辅佐  相似文献   

17.
元代科举《诗经》试卷档案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刘贞编辑的《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诗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诗经》科试的试卷汇编,是元代《诗经》考试的实录。它详细展示了元代《诗经》科试情况,能对元代科举制度具体实施的细节及元代科举档案进行补正和充实、对元史人物传记资料及其作品也能进行重要的补缺,为元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档案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东光  刘万云 《兰台世界》2013,(22):151-152
<正>关和牒都是唐代官文书的种类,牒是上行文书,九品以上官员向上级申报的文书称牒。关是平行文书,政府各部门之间"关通其事"称关[1]19。唐代礼部贡举常科放榜之后,将及第举子的相关信息材料移交给吏部,由吏部对及第举子进行简单考试——关试之后,接纳这些举子为选人,发给举子一个类似于常科及第证明材料的文书,凭借这个文书参加"冬集",即铨选考试。这个文书的底稿是由  相似文献   

19.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即古籍研究所)程国赋博士的论著《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一书最近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共有5章,分别论述唐代小说与门阀观念、婚恋思想、进土科考试、史官文化、昆仑奴现象等方面的关系。另有附录《唐代小说创作方法的整体思想观照》及《唐代小说研究专著、论文辑录》二篇。 1997年,作者曾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唐代小说嬗变研究》,该书从纵向的角度分析唐代小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以此探寻中国古代各种文体之间渗透与融合的发展趋势。《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一书则意图从…  相似文献   

20.
琢行 《中国编辑》2008,(2):66-69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已经进行了六次。综合分析历年的试卷,尤其是2007年考试的各门科目试卷,可以看出考试在命题方面的一些趋势。本文试就此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