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李璐 《中国科技信息》2006,(11):142-143,131
我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多彩,具有极其重要的观赏、体验、教育和保健等旅游价值。近年来在我国的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速度快、质量低、管理混乱,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欠佳等问题。该文试图在分析我国农业资源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综合开发模式:(1)挖掘农耕文化情结,提高文化品位;(2)农业和旅游业的复合开发;(3)营造“纯粹、自然、宁静”的原生型田园环境;(4)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的和谐相融。  相似文献   

2.
找出推动文明演进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大力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技术—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业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农业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它包括以人为主体的农业通用技术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地理环境的变迁;②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木石锄耕农业文明、青铜时代金属器锄耕农业文明、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文明、机器时代工业化农业文明和计算机时代信息生态农业文明五个阶段;③农业文明的演进呈螺旋式上升,其形态的演变是农业技术经济范式三组分及其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演化的结果;④促进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核。建设以绿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信息生态农业文明将是未来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凌学江 《今日科苑》2012,(20):17-18
中国深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增加了产量,又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了农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论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黑龙江深松耕法研究中提出的虚实并存效应原理。这一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效增速”,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凌学江 《金秋科苑》2012,(20):17-18
中国深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增加了产量,又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了农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论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黑龙江深松耕法研究中提出的虚实并存效应原理。这一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效增速”,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现代化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耕整地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还促进了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耕整地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它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论贵粟疏》说:“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回首历史长河,从古代农耕的先祖后稷,到北魏贾思勰、元初畅师文、明末徐光启……我国历代农学家兢兢业业,躬耕于农业的土壤上,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翻开当代优秀农学家名册,湖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张扬珠的名字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转型中,传统农耕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农耕文化现代价值的意义。本文从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切入,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嬗变,探讨农耕文化的思想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挖掘农耕文化对农业的现代价值、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及当前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农业组织模式划分为“小农生产 小农经营”、“小农生产 大农经营”、“大农生产 小农经营”、“大农生产 大农经营”四种类型,以此为基础,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认为当前小农生产在短期不能从整体上改变的情况下,政策重点应放在大农经营及其与小农生产的有机结合上,也就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加大对大农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以协调利益关系为核心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实现小农生产与大农经营的有机结合,做到农业生产“小而不散”、“小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农耕水平上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很多落后的农工技术在我国偏远地区还在使用,因此农耕水平始终无法快速发展的制约条件就是普及困难,因此在我国农村生产技术断档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基层技术推广难度大,对此一系列的推广难题本文重点介绍了一些方法和提出了一些农耕技术推广意见,希望对我国农耕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信息》2011,(24):12-12
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专家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改变水稻茎秆细胞结构,使之在田间脆而不易倒伏,成熟收获时普通收割机耕过,这种“脆秆”随即“粉身碎骨”,就地还田肥地。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合作社+小农户”、“公司+小农户”等工商带动型的脱贫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的“科研人员+合作社+小农户”等路径显现了科技和产业带动的双重效应。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兴农”显示了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和素质提升的“研究—扩散—衔接”逻辑框架,联结科技与市场协同创新对小农户的带动具有明显的效应。从农业推广绩效和影响角度来说,运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蕴含的经济性内涵脱贫模式与路径,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以及对小农户衔接农业现代化有直接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给县域农业发展质量提升带来的作用机制分析,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内2018—2020年12个县域城市为样本,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县域农业产业的提升展开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县域农业的发展质量。第二,乡村经济数字化是影响县域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乡村数字基础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数字基础建设能够为县域农业发展起到基础性的平台作用,数字化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普惠金融是县域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三,“四高型”县域农业发展质量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普通型”县域农业。据此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实施差异化县域数字农业发展策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对于东北的粮食大省这一问题就显得格外明显。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笔者认为,引入“精细农业”等高技术生产模式是我国东北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从分析“精细农业”的概念和开发方式入手,探讨东北地区农业产业调整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八十年代,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量中的比重已达到60%—80%。农业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据中国农科院分析,1978—198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量中的约为35%。所以,要走向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就必须狠抓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目前这个水平上要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必须集中力量做好科技这篇大文章”这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姜春云同志10月14日到山东省农科院与农业专家座谈  相似文献   

15.
古代画师用精湛而细丽的笔法在六郎庙、稷益庙壁画中描绘了三幅“耕牛图”,无论是双牛牵引的耦耕方式,还是单人操作的上曲辕犁,都详尽而具象地勾勒出明代农业耕犁工具的工艺结构型制和地域特征,其中包含着农耕犁具的物理力学特征。山西犁的区域多样性构成山西犁文化和耕犁的科学性,曲辕犁较直辕犁有六大革命性变化,既改善了犁的操作性和力学,也加强了工作效能。最为隐形的变化就是将犁的力学原理进行了变革。曲辕犁的最终形成是在宋代,在以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犁耕农具是中国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稷益庙壁画轻便型三角犁是黄土高原多山丘陵地区的主要开垦农具。六郎庙壁画犁属于适合平原地区大面积耕种的重型框型犁。综观明代山西这两殿壁画,山西犁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科技内涵,是中华犁文化科技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历史图谱。  相似文献   

16.
石勇 《华夏星火》2011,(6):48-51
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最早源于瑞士和日本。这种模式,是现行工业食品制造体系下的另类选择。  相似文献   

17.
作为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太行山道路”给了我们诸多伦理启示,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高校教师必须切实承担起人才培育责任、科学普及责任、社会信息责任、社会经济责任、社会政治责任、社会法律责任、生态环保责任、社会伦理责任、社会文化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农业现代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从事科学精神和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与“三农”有关人员的科学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认识和弘扬农业科学技术正面价值,说明和抑制其负面效应;直接面向农业现代化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等等。  相似文献   

18.
于涛  段求员  李琪 《科教文汇》2009,(26):37-37
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关键。以农业职业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确立国家农业生产能力标准,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用生态价值观权衡传统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效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文华  刘某承  张丹 《资源科学》2009,31(6):899-904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些优秀模式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但逐渐被当代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替代。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的贡献,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地区,传统农业模式比现代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针对农民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的主体,对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对农户而言,稻田养鱼模式能获得更多的现金净收入,但其投入也较高,因此不利于激励农户进行该模式的农业生产;对全社会而言,稻田养鱼模式的社会效益更高,而常规农业在扣除劳动力成本后其社会效益为负值。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义强 《百科知识》2012,(14):61-62
正哈尼族是中国西南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山区,以梯田陆地农耕经济为主,是极为典型的山居农业社会。哈尼村寨往往位于大山中间即海拔18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