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作国 《语文知识》2000,(10):63-6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语文》在第246—247页汉语知识(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一文中,谈到多义词时写道:“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可以用“不朽的历史‘桥梁’、伟大的革命‘二传手’”这种比喻来表述他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3.
卓厚宝 《现代语文》2004,(10):42-42
几天前,在《齐鲁晚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上至‘中央政府部门’,下至‘地方政府机关’,形形色色的假证书证件、假公章印章、假发票执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逼真程度令人瞠目。”何谓“琳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并把“琳琅满目”解释为“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和工艺品)”。可见它是褒义词,“假证书证件”等一切假的东西决不能用它来形容,换成“五花八门”似乎较为合适。“琳琅”怎能喻假货?!山东@卓厚宝  相似文献   

4.
苦吟诗人贾岛的诗风可以用“幽僻瘦峭”四字来概括。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贾岛在诗歌题材上,“专门探寻那别人不曾注意的阴暗角落。他爱写‘萤火’,写‘蚁穴’,甚至写蛇:‘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题长江厅壁》)写怪禽:‘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对贾岛这种幽僻的风格,人们历来褒贬  相似文献   

5.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6.
每到学期结束,最令班主任老师棘手的是写学生的评语。面对几十号学生,从规定的几个方面,用固定模式去套,往往写到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谁。用几个‘认真’‘积极’等形容词,前面再加些‘比较’‘非常’‘很’等副词来修饰,即使学排列组合的人,又能翻出多少花样?能不言尽词穷吗?因此,虽搜肠刮肚写出的,却难以‘评如其人’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便产生了捷径——闭门造车,反正效果一样。  相似文献   

7.
<正>惠子善譬是《新序》中讲的一个故事:梁惠王表示不喜欢惠子说话总用比喻,惠子说:“有一个没见过弹弓的人问我弹弓长什么样,我回答‘就是弹弓那样’,他能明白吗?”王摇头。于是惠子说:“应该跟他说‘形状像弓,只是弦是用竹子做的。’说话的人用大家熟知的东西来描述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来使人明白,你让我不要用比喻,做不到啊!”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比喻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让人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8.
作文的高下优劣,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和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大标志。教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自己应写好“下水”文章。教育家叶圣陶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9.
(一)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拟的相同点是:都是用甲来形容乙。比喻可以用人比喻物,或用物比喻物。或用物比喻人;比拟也可以用人比拟物,或用物比拟物,或用物比拟人。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以人比喻物)②那喷薄而下的钢水呀,好像朝霞映照着高山的瀑布。(以物比喻物)③你们是初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以物比喻人)④井冈山的翠竹呀!去吧!去吧,快快去吧!(以  相似文献   

10.
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纠正措施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字形相近的易错。如,‘陷’写成‘’,‘菜’写成‘莱’等。二、马虎造成的多笔或少画。如,‘步’写成‘’,‘真’写成‘’等。三、同音字误用。如,组词时用‘相’字组成了‘相(香)蕉’、‘...  相似文献   

11.
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2.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绘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3.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4.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刮目相看:比喻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褒义词。5.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劳力小,收到的成效大。事…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Z1)
曹韧副主编致何郁老师的一封信何老师:您好!这两天编发您的稿件,感触很深,您的“朴素的作文思想”并不“朴素”,我以为用“新鲜”甚至用“酷”来形容都不为过。您谈到的“作文与人同步成长”、“作文姓‘我’大于‘我’”、“一切作文都是日常作文”、“研究‘前作文’关注‘后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一册《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课“思考和练习”二是这样的:“本文用了哪些比喻、格言和成语?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笔者以为这一提法使成语、格言、比喻相互对立起来,彼此毫无关联,有必要对三者关系作一辨析。先谈成语和格言的关系。查<辞海》,成语的定义是:“熟语的一种。长期以来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以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等。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格言的定义是:“可为法式的言语,常指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如‘满招损,谦受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针对学生习作中"非人"的描写现象,结合具体案例,从"积累‘真人’素材、表现‘真人’特点、描写‘真人’形象、丰满‘真人’性格"等四个方面阐述高年级写人作文的指导重在写"真"以及如何写出"真人"。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6.
商镭 《吉林教育》2009,(4):25-25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给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师如果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对教师本人以及指导学生写作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释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因过分害怕而失去了判断能力,还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出处】《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小故事】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名叫满奋的人,向来都怕吹冷风,尤其怕寒冷刺骨的冬风。  相似文献   

18.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19.
编者推荐:此文持论很有分寸。倒数第二自然段反对的是‘盲从权威’,这就为‘维护权威’留下了写作空间——可以用此文的材料另写一篇‘维护权威’的变格文章。  相似文献   

20.
姜琴 《广西教育》2010,(28):55-55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谋求作文教学的高效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的心愿。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写作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实践证明,教师常写“下水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