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战后美国外交史学发展为线索,检视美国外交史学家对档案的利用情况,廓清档案在外交史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海档案信息网:新华网北京2013年3月18日电:美国16日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日本政府1958年内部讨论拥有“防御性”核武器的可行性并告知美国,只是,迫于民意,这一想法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档案》2004,(2)
2004年1月16日,中国外交档案首度对外开放。国内外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捷足先登,奔赴现场,亲睹外交密档。外交档案向公众开放,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第一反应是不相信,随即有4名记者一起来到查阅处;美国合众社北京分社社长爱德谈,与过去相比,中国比较开放了;第一位受益于外交档案开放的学者、研究中苏问题的北大历史系教授沈志华认为,这是史学界的福音;浙江大学行政法学博士宗华琳评论说,这对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改进,信息公开制度的拓展,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外交部此次开放的是1949年至1955年间形成的档案,约有上万份…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1954年至1955年间,他的回国问题一度成为中美外交博弈的焦点。1950年8月钱学森回国受阻后,我国政府非常关心他在美国的处境,一方面积极给予声援,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提供帮助,最终通过中美日内瓦会谈帮助钱学森回到祖国。本文根据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和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收藏的外交档案还原了我国政府关心和帮助钱学森回国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5.
聚焦外交档案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月18日,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档案正式向社会开放。此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本刊编辑部对外交档案的开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外交档案开放的背景、过程、内容以及外交档案开放的社会反映等内容。对外交部档案馆和有关方面的人士进行了采访。组织了这一组《聚焦外交档案开放》的稿件。  相似文献   

6.
金悦  赵彦昌 《档案学研究》2022,36(6):136-143
照会是近代对外交往中最常用的文书形式。美国国家档案馆藏近代美国驻奉天领事馆领事报告档案中含有大量美国领事与中国东北当局的往来照会,这些照会内容丰富,中英文兼备且保存完整,其以外交文书的形式承载了丰富多元的历史内涵,因此具有极高的档案价值。本文通过细致爬梳领事照会档案,从发文方向、语言、事由、涉事方等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分类,进而从文书体式及历史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将有助于档案学、历史学更好地体认近代照会文书的程式与内容的演变以及其蕴含的深层历史脉络。中美往来照会逐渐由传统的繁复的程式向高效练达的风格演变,也成为中美外交文书和外交观念相互交融与影响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闫冬 《中国档案》2023,(4):38-39
<正>峰会外交是最高级别的首脑外交,峰会外交档案是在筹备、实施、总结峰会外交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存在的原始记录。峰会外交档案不仅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参与、推动、指挥重大外交活动的历史记录,更是中国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见证。当前,峰会外交档案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价值实现路径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8.
30%的遗憾 100%的进步——各界人士评说外交档案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18日,外交部档案馆的网站公布了一条消息:“外交档案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媒体的宣传。外交部开放外交档案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几天之内,就有上百人在外交部档案馆的批准后利用了开放的外交档案,他们当中有学者,也有记者;有官员,也有公众;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最近本刊编辑部对部分外交档案的利用者和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这些人从各自的角度对外交档案的开放进行了评说。下面的文字就是本刊编辑根据采访记录所做的实录。  相似文献   

9.
《美国外交文件》是由美国国务院编辑出版的大型外交官文书。自1979年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恢复以来,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和广泛,其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这套大型系列文件集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还没有在我国史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它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目前国内档案公布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美国外交文件为我们的研究服务,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想就这套《美国外交文件,(主要是1919—1949年部分),以及它在国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利用情况作一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10.
外交档案走向社会的途径和方式李星外交档案是主权国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并经整理保存下来的文件、照片、影片、录音录相带等多种信息载体的总称。广义的外交档案应包括国家权力机构及政府各部门在代表本国与外国相应机构或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档案。但一般人...  相似文献   

11.
口述历史——外交档案资源建设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健 《中国档案》2005,(6):45-46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档案馆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外交部档案馆作为保存新中国外交档案的基地,一直十分注重外交档案的资源建设,其中对口述外交史料的采集和研究,是近年来逐步开展起来并卓有成效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强汉盛唐时期繁荣的对外文化交流为大量外交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这段历史时期的外交档案管理制度,为我们今天妥善保管及合理利用外交档案,促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强汉盛唐时期繁荣的对外文化交流为大量外交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这段历史时期的外交档案管理制度,为我们今天妥善保管及合理利用外交档案,促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北京、上海两地档案界有两则重大档案新闻,令全国档案工作者深受鼓舞。第一件是外交档案开放,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介入报道,自2月初起,相继在头版或显要位置用粗大的字体为题,报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档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中国  相似文献   

15.
刘莹 《山东档案》2006,(5):21-22
2004年1月16日,外交部举行了“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揭牌仪式,标志着外交部保存的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外交档案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我国对公众开放的第一个部委档案馆,这些外交档案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素材。一、外交档案开放是中国政府政务公开的产物,体现政府对公众知情权的高度重视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早在上个世纪末,外交部档案馆就向时任外交部部长的唐家璇同志建议,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开放外交档案,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唐家璇同志的首肯。1998年,外交部组织…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中国外交档案》(下称《档案》)是浙江广电集团精心制作的一部电视系列片,该片对新中国外交史上十个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和反思,从不同角度再现鲜为人知的外交秘闻,揭开了外交神秘的面纱,用影像书写了一部惊心动魄的新中国外交史。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对揭秘、真实、故事、艺术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日本设置"外交档案管理员"新闻案例引入,梳理日本注重档案研究能力的表现,重点分析日本开展外交档案内容研究的原因--服务国家利益、发挥档案价值、提高档案职业认同和契合档案专业目标。最终提出相应启示--重视学科融合与研究成果、建立研究职能与培训制度、推动将研究能力纳入法规标准与职业认定。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月16日,外交部举行了"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的挂牌仪式.1月18日,外交部档案馆将馆藏中1949~1955年形成的部分档案正式向公众开放,开启了我国外交档案开放的先河.这一现象不仅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眼球",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也引起了相关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4年11月,笔者前往外交部档案馆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外交档案开放的原因和实施进程,并从学术视角对外交档案开放的相应启示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外交部档案馆目前保存的外交档案共计33万多卷,其中很多是“海内孤本”,极具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首次开放的外交档案,涉及年限是1949—1955年,这一时期形成的目前保存在外交部档案馆的外交档案近1万卷,本次开放3千余卷、1万余件,占同期形成档案总量的30%。其中有的过去发表过,如周总  相似文献   

20.
《出版经济》2006,(3):25
本书的作者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记述和评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照片、地图和数据均出自美国和前苏联解密的大量外交档案等官方资料,以及一些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全书对每场战役的经过和美国参战的动机、作战的部署及双方的优劣势态都作了较为细致的陈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