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教育科学论坛》2006,(12B):57-59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学习,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什么是能够吸引广大干部、教师积极参与、有效学习的方式?”学习型组织提出“真正出色的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不断学习的组织”,对策在于“组织起来学习,培养学习化人格”。我们明确接受这样的观念:个人学习需要有环境的支持,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个人的学习更有效和更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变成不断充溢的“一水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学校提出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学习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保鲜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但有效的学习不是一种机械化的吸纳,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情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实现从“自上而下”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作用的范型转换.工作场学习视职业院校为合法的学习空间,强调教师根植于学校工作情境,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学习,主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其中蕴含的鲜明情境性、实践性和日常性韵味,使其与“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化革新取向深度契合,能够作为系统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杠杆.  相似文献   

4.
杨成钱 《成人教育》2005,(11):42-42
学校引进学习型组织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工作与学习一体化”和“教师的团体学习”为教师如何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郑煜 《中学教育》2008,(3):20-21
学校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师生发展了才会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在这些关系中,教师的发展极其重要,因为它将决定学生的成长,决定学校的发展。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素养,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再学习和自我再造。我校积极倡导一种“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的教师生存状态,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化”人,追求成“人”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6.
1.多元学习:打破理论学习的“坚冰”。①理论系统浸化。教师的学习不再是“教海拾贝”,而是系统、彻底地改变参照系,使头脑中整个教育立场发生变化。②实践亲历内化。所谓“实践亲历内化”,指的就是教师应主动地把握住每一次实践机会,不断尝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思想。③团队合作共化。要求教师具备队合作学习能力,将团队合作学习视作一种生活方式,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向同伴学习,和同伴一起聚焦日常、发展共性、尊重个体,共化新思想,共创新行为。④日常体验消化。多元学习的基本功要求教师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学习体验、思悟和消化。  相似文献   

7.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角色及时转换,掌握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三个发展”,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师培养是新课程健康推进的需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学习化社会要求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应是一种专业。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善自  相似文献   

9.
教师本该是最爱学习的群体。然而,教师的“职业倦怠症”、应试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是教教材者”的观念以及管理上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均阻碍了教师学习和发展。教师自己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不再将学习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更注重追求学习的内在价值,使之成为自身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创造和超越,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高职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高职教育新理论、新技术,学习新的人文社科知识。高职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将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一、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诉求 新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不仅变成可能和现实,而且更是一种工作必需,这是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2.
朱丽 《江苏教育》2013,(10):58-58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赖于一种合作、对话、反省和慎思的氛围营造.有赖于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的建立。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能够有效地促进合作、探究、分享的教师文化的发展,使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开展有效的“团体学习”,形成全局性的“系统思考”,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与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诚实守信就是教师为师立教的根本标准和基本原则。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新的历史条件,我们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交往、诚信、合作、竞争、进取,使他们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不断提高生存能力,成为一个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宁夏教育》2008,(12):78-78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承诺、动机和行为。因此,教师教育应当重视激发教师发展的主体信念,使教师具有充分的主动发展动机和内驱力。要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中,对自己不断地提出质疑:“我能否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我能否适应新的教育改革,胜任新的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15.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16.
教师学习团体的性质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旭林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4):50-54,65
有较为成熟的个案支撑的教师学习团体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一种有效学习模式,它是教师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能够为教师自主协作学习提供平台,并凭籍"社会相似性"对教师产生吸引力;具有"群体有效性";能够促成"教学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团体组织结构扁平;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实现团体的自我超越等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7.
知识和信息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和高素质的教师主体;终身学习,需要教师的经常充电和不断学习;认知结构的巩固,需要不断强化和更新教师知识。“一次性”的教师教育学习已经成为过去式,教师终身教育工作者是现在进行式.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的中国教师专业发展正在从“教师培训”的固有模式转向以深度学习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教师学习”。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具有超越合作、协作等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运行特征,是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深度学习的自组织系统,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对教师深度学习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支持功效。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的视角来看,基于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的教师深度学习机制遵循“由外而内”的路径,是参与共同体实践、模型重构和理论生成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这三方面动态整合在从问题聚焦、实践分享、情境创建、协同探究到集体反思的整体过程之中,本质上是接纳、内化、转化、外化、升华的螺旋上升,具有整合性、互动性、连续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石芳华 《上海教育》2001,(21):63-64
近几年,在美国,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通过改变教师任职学校的学校文化,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在工作中愉快地、自觉地、不断地学习。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学习型学校”强调自主学习,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性实践;重视自我超越和创建共同愿景,能调动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改善心智模式和系统思考,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主张团体学习,可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它的经  相似文献   

20.
新任教师入职适应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决定教师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与质量的关键期。基于教师专业学习的视角,对北京市3150名中小学新任教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新任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方式与组织支持等议题。研究发现,新任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尤为关注如何落实新课改和“双减”政策以促进学生发展。新任教师参与的学习类型及对其成长影响最大的学习方式主要为“听课与评课”“师徒结对”及“教研组研讨”;新任教师对聚焦日常实践的学习方式更为重视和期待。在学校制度情境中,学习共同体与组织支持对新任教师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新任教师学习的阻碍来自于工作忙碌、时间不足等制约。基于此,应加强新任教师专业学习的培训课程设计;探索优化新任教师专业学习方式;强化学校组织制度支持,加强教师校本研修,完善教师专业学习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