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7年北京电视台一名记者杜撰的“纸馅包子事件”刚刚过去不久,“陕西周正龙假虎事件”又大白于天下,这些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事件令新闻界为之蒙羞,其恶劣影响严重伤害了媒体及政府的公信力。假新闻始终与媒体如影随形,“假虎事件”不会是最后一个假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齐鲁晚报与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山东开展“利群阳光助学活动”的第10年.当今年“郭美美”等一系列事件爆发,国内公益慈善事业陷入低谷时,“阳光助学”大型公益活动却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并慷慨解囊.两相对比,不仅坚定了主办方继续办好这项活动的信心,也让我们从中深受启发,对媒体如何走好公益之路这个宏大课题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事件出版”随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而获得发展的契机,是以“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构成元素进行断面或连续性综合报道和深入研究的出版行为.事件出版可以分为偶发事件出版、频发事件出版、奇异事件出版、人工事件出版等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类出版实践既有正当、适宜、主体自觉的伦理“在序”状态,也可能存在失时、失利、失义的伦理“失序”问题.有序的事件出版在伦理上应该对出版义利观、主体现、绩效观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出版》2013,(5):57-57
2015年8fl23日~25日,由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河北大学编辑出版研究所、台湾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北京印厣J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暨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在北京印刷学院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华文出版,文创融合”为主题,共收到海峡两岸十几所高校师生的参会论文100多篇,论文数量之多、参与院校之广创下历届论坛之最。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中国出版的百年变迁史而言,1949年迄今五十年的出版历程即是半部当代出版史。察其“枝叶”:有事件的历史、人物的历史(通常被叙述为成就史与成功史),刨其“根脉”,便是一段观念的历史。观念史本质上应归于精神史,包括显性的理念层面和隐性的心灵层面。本文侧重于出版理念的追溯,试图借此再现当代出版文化的精神风采。出版理念是一个相对职业化的概念,具有特定的文化与商业内涵。一方面它是指驱动个体或团队出版行为的文化意志、风格选择、境界定位,表现为出版高度职业化之后的某种文化自觉与惯性;另一方面它又是表达文化追求之外的出版经营谋略与商业智慧,相对于党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人民文学》杂志社2006年6月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将斥资设立人民文学利群(阳光文化传播)文学奖,旨在奖励文学新人,奖金总额将达12万元。利群文学奖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浙江利群阳光文化传播公司共同设立,设置小说、散文、诗歌奖。自2006年第5期起,《人民文学》杂志《新浪  相似文献   

7.
“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版工程”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出版工程之一,其主体部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先后被列为“2011—2020年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分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文章回顾了“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版工程”项目实施的来龙去脉,梳理总结打造这项文化出版精品工程的顶层设计、出版历程、编辑经验及重大意义,全面呈现几代藏学专家、出版人的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8.
何华征 《出版科学》2016,24(4):67-71
事件出版是以“事件”发展为中心策划的出版活动。事件出版在伦理上的失序对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出版组织的自我进化具有很大的危害。造成事件出版伦理失序的根源是价值通约主义、消费主义和原子个人主义的盛行。矫正事件出版的伦理失序,就要在出版实践中破解“斯密悖论”,将“目的化手段”进行再颠倒,并祛除媒介化生存的迷魅。  相似文献   

9.
十六、《棠棣之花》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是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件发生后,作者在上海孤岛整理、创作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又作了修改,翌年出版,它与《屈原》、《虎符》、《筑》被人称为春秋战国的四大悲剧。剧名《棠棣之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了一套名为“蓦然回首”的大型系列图书。这套丛书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编印质量之低劣、排校失误之繁多,实在令人瞠目。许浩同志和陈安强同志曾专门撰文列举了《墨舞之中见精神》和《禁锢与超越》两书中的失误之处(二文均见《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本文仅就《阳刚的隳沉》一书中的谬误略加分析,以做“续貂”。1.丢字漏字。例如:86页“宋鈃、尹文学派”印成了“宋□、尹文学派”;82页“国贼禄蠹”印成了“国贼禄口”;87页“公斡有逸气”印成了“公□有逸气”;130页“一抔之土未干”,印成了“一□之土未干”,“讨武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前后,湖北相继出现各种宣传新文化的进步团体。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早期从事宣传出版活动,创办武昌利群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潮,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光辉业迹,永照史册。利群书社的缘起早在1915年,恽代英在武昌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读书时起,就对以陈独秀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十分关注。当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为《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的狂飙,这给正在追求真理的恽代英以极大鼓舞。恽代英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喜欢看见《新青年》、《新潮》,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2.
一、撰写“出版史”的任务在“文化热”激荡下提出近年来,在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史”和“学”研究的普遍提出。如出版界提出修“出版史”、写“出版学”;编辑们倡议搞“编辑史”、出“编辑学”;做秘书工作的立志编“秘书史”、“秘书学”;写作学会呼吁建立“写作史”、“写作学”;新闻工作者因资料齐备,则先走一步,目前已出多部“史”“学”著作了。这种倡撰“史”“学”之风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近期我国出现的“文化热”之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浪潮澎湃的回声。和它种学术一样,“出版史”研究课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3.
1994年的图书出版,虽不是石破惊天,但这短短的一年之中却发生了许多对图书出版而言是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足以让人们记忆隽永。 最深刻的是图书出版“观念”的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与看法,观念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导人们实践的一种思路与认识。对于图书出版的实践来说,观念是至高无上的。 图书出版的“观念”,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为自己“定位”,亦即如何确定自身的性质、地位、任务,这是指导出版实践的根本与出发点。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定位将推演出截然不同的图书出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走出去”战略十几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但离真正融入主流国际出版市场仍然有较大距离。文章分析了“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提出“走进去”才是中国出版国际化的终极目标和成功之道。为此需要在理念、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变,切实提高“走出去”战略的成效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改变了出版学的研究范式,更是对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梳理回顾学科发展“分散—综合—分化—再综合”历程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学科“再综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之道,强调“以产业运作方式实现社会文化构建之目的”培养出版专业化人才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道”或“根基”;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业务技能和转变培养方式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得以笃行致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随着读书热带来了工具书热。于是乎,各出版社纷纷出版各种各样的辞书。但是,在工具书热中,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已出版的有些辞书,质量实在不怎么样。一是辞书编写工作中抄袭现象严重。《文汇读书周报》1987年8月1日,曾揭露福建人民出版社在1987年3月出版的《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小学教师丛书”之一)一书的  相似文献   

17.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田建平、杜友君在《出版广角》撰文说: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联动。一是政策支持;二是国际化出版理念;三是出版主体的市场运作;四是其他部门的配合。政策支持方面,诸如中国政府实施的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乃至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系列“文化年”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于勤  杨平 《中国图书评论》1998,(6):24-27,39
偷来的果子卖失主──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盗版之后再卖“版权”事件采写记于勤本刊记者杨平明明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著作,却变成了(台湾)王邦维的书,又由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卖“版权”给花城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岂有此理!编者按,海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了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四大事件——百度“版权门”、电子书阅读器“遇冷”、电子商务巨头上线电子书平台、手机阅读井喷发展,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点评和分析,揭示出其可能对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交流》2002,(4):36-36
商务印书馆的杨德炎同志撰文《卖书号严重违背出版职业道德》刊登在《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5月9日第2版)的“出版职业道德论坛”专栏。本刊摘发部分,以示警戒。卖书号严重违背了出版职业道德,除了它直接违反了“不得买卖书号”这一要求外,在以下几个方面也与出版职业道德以及公认的行为准则背道而驰:一、卖书号违背了党的出版方针。出版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图书是物化的精神产品,担负着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二、卖书号违背了国家出版法规。遵守出版法规是我国出版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也是开展出版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