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2年3月30日,格林尼治时间下午 3时15分,她在伦敦西郊的温莎城堡与世 长辞,她是在酣睡中安然离去的,她走得那 么平静,走得那么安详,潇洒地走完了101年的人生旅程。她,就是“英国最受人尊敬的老祖母”、英王太后伊丽莎白·安杰拉·玛格丽特·鲍斯-莱昂。  相似文献   

2.
由于资料所限,这个采访故事实在是笼统了一些。但它毕竟有些意味。那是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中国奋起抗美援朝的时候。1950年12月1日,作为美国侵略军的一等兵,美联社随军摄影记者弗兰克·诺尔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被押进了战俘营。一年之后,1952年1月2日,当美联社另外两名记者鲍勃·塔克曼和鲍勃·舒茨得知诺尔还活着时,便利用采访停战谈判的机会,在停战谈判的所在地———朝鲜“三八线”上的开城,把一个邮包———里边装有照相机和胶卷,交给了《大公报》记者朱启平,请他转交给战俘营里的诺尔…  相似文献   

3.
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4.
蓝鸿文 《新闻界》2000,(1):11-13
西方记者中写过旅途通讯的不少。美国著名记者、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写过《赤道环游记》(1895),英国著名记者、作家杰尔斯·狄更斯(181-1870)写过《游美札记》。现当代的西方记者,如美国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1978年写过《长江:过三峡游记》、日本《朝日新闻》驻北京记者秋岗加荣1980年写过《世界屋脊上的西藏》,等等。遗憾的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十几本西方出版的关于新闻采访写作的著作,却没有一本论述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的文字。这表明,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在西方也同样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就在人类即将跨进21世纪大门的时候,1999年11月11日至11月22日,我和库尔勒晚报记者李立、城市晚报女记者张彬彬一起成功地实现了我国新闻界的第一次罗布泊南北大穿越。有人向我们提问:“你们一不是科学家,二不是探险家,一个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闯罗布泊,有什么价值?穿越成功了又怎么样?”显然,对我们的举动很不理解,确切地说是一种误解。近年来,罗布泊逐渐“升温”,不仅为国人所关注,也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热点地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  相似文献   

6.
“你提出一个问题,就像投出一块石子。你静静地坐在山头听着回音,石子滚远了,再接着投下去。”英国小说家罗伯特.史蒂文森曾经这样形容采访时的提问。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提问就如同探路的石子。如何投出这个石子,才能收到理想的回音呢?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快乐。面对霍金,记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8.
张威 《新闻记者》2005,(10):46-4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是近代报道中国的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之一。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就功名。斯诺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书的基石。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报》的爱泼斯坦(Israel Epstern,1915 ̄2005),合众国际社的厄尔·利夫(Earl Leaf,1905 ̄1980)、美国《亚洲》杂志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 ̄1989)以及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1…  相似文献   

9.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10.
杰克·伦敦是美国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新闻记者。他有过两次采访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佳话。打扮成美国水手一九○二年,杰克·伦敦在英国首都伦敦市逗留了一些日子。当时他已是英国公众所熟知的名作家了。为了深入调查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他买一身旧衣服,打扮成流落在伦敦的美国水手,到贫民区租了一间破棚,很快地就和四邻的工人交上了朋友。他每天跑贫民收容  相似文献   

11.
论采访提问     
段娜 《记者摇篮》2004,(4):44-44
在采访活动中,被采访者是主体.采访者是客体。有人认为采访成功与否.主要在于采访对象这个主体谈得是否深刻。可是,如果没有采访者这个客体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作引导,又怎能得到精彩、深刻的回答呢?一个优秀的采访者从来不忽视提问。那么,如何采访提问呢?  相似文献   

12.
访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到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怎样使被采访的农民既愿谈又善谈呢?这首先就有一个提问技巧的问题。提问是记者  相似文献   

14.
张丽 《河北广播》2001,(5):25-26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是成为出色记的前提和基础。而采访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提问。那么提问有哪些技巧呢?下面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新闻知识》2001,(12):38-39
(接上期) [7]新闻采访的提问 提问可以说是新闻采访的核心,怎么强调它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新闻采访的生命力和迷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精彩,电视采访尤其如此.对新闻采访提问的研究就可以出一本书.  相似文献   

16.
1961年3月8日,英国电影女明星费雯丽抵达美国纽约访问,刚走进机场休息室,一位记者唐突问道:“请问你在《乱世佳人》中饰演什么角色?”她一听记者这样提问,马上反问道:“你看过那部片子吗?你读过那部小说吗?”记者回答:“没  相似文献   

17.
高维海 《青年记者》2012,(27):62-63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善于提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就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提高提问技巧呢?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作为记者的基本功,一次高水平的采访提问,不但能够切中主题,让节目生动出彩,而且能引人人胜,满足观众的求知欲,精彩的提问之中,还能凸显记者的个性和魅力。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是精彩的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问要“实”才能打开“话匣子”所谓“实”,就是要“具体”,要围绕中心内容,从小处着眼,从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开始,这些问题应该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容易回答、并且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怎样能将共享的新闻资源做出独家角度?怎样能挖掘出新闻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令被采访者面对镜头放松而健谈,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具备提问的技巧。得体的提问,当会使采访事半功倍,创造一种良好的对话氛围;但如果记者东拉西扯,或姿态强势,就很容易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对采访带来阻碍。因此,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是对记者业务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一、采访时应遵循的原则1.把握采访的主动权威廉·梅茨曾经说:"采访的含义,就是具有既定目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是衡量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稿件质量的关键阶段。记者要在采访工作中不断积累提问技巧,提高采访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采访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心得:准备充分,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恰当引导,提问紧扣采访主题;尊重采访对象,提问与倾听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