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需要了解新闻,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新闻的发展趋向,了解媒体对新闻的态度。而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正是这种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可以说,它的影响力比BBS更大。同时,新闻评论采取的议程设置方式,与网络媒体被动的“把关”也不一样,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把关”。  相似文献   

2.
阚洪欣 《青年记者》2007,(12):30-31
什么是好新闻?如何选择新闻素材?衡量这两个问题的标准确实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的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一切新闻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让新闻主动去注重人、贴近人、关心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何为新闻线索?《新闻学简明辞典》上说:“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它可以给记者指示采访的方向,使之朝着一条有路可循的途径,去接近所发生的新闻。如果一个记者手里线索多,选择的余地就大,采访起来也就主动,反之,等于盲人骑瞎马,不知下步迈向何方,这种采访必然是被动的采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第四媒体的崛起与新闻把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于传统大众传媒而言,新闻把关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作为传者的大众传媒如何筛选、过滤新闻。再往深处讲,就是如何控制传播、宰制传播、统驭传播,使新闻的传播按照传者的意愿进行。 在西方,传播学先驱卢因提出“守门人”的概念。在卢因看来,传播者所处的位置与守门人相似,职守都在于把关,任何传播者都是把关人,都有意无意地把守着一方“门区”。在这种方式下,传者是主动的,他拥有采集、整合、传播新闻的权利;受众是被动的,他的任务就是通过大众传媒来接受这些经过加工的“新闻”。当然,受众有时也是主动的,他有选择传媒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新闻最重要的基础是“真实”,人皆知之,任何一本入门新闻教材都会提到。新闻必须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和新闻活动基本的原则,根本的要求,整个新闻事业大厦的基础,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刘擎东 《视听界》2004,(2):41-42
网络给受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模式,有自主选择、自动聚集、重新组织的“智能”,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信息双向交通。网络新闻传播轻轻松松地把每一个受众都困在“网中央”,或者说受众在网络传播中已不复存在,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用户(新闻信息寻求者 新闻信息传播者)。电视观众的被动接受也变成了网络用户的主动接收, 你什么时候想看节目就可以在什么时候调阅。通过智能软件,甚至还能对节目进行加工,要简明新闻还是要深度报道,只要对软件“说”一声,电脑就会帮你选择好。“网播”真正实现了体现私人空间的“窄播”(Narrow casting),而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认为最适当的时候,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从而使“黄金时间等于任何时间”(Prime time is any time)。网络新闻以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仅使受众等到了真正的解放,而且有力地吸引了受众。  相似文献   

7.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8.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3,(10):22-23
写一篇新闻稿件并不难,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却非常难。难在什么地方呢?仔细琢磨一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凡是有见解作支撑的稿件,总是要优于那些白水一样,什么见解也看不出来的稿件。 法国思想家加缪说过:“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对于新闻  相似文献   

9.
地方新闻如何从新闻元素的神经末梢上发现时代脉动、体现时代价值?如何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把握最佳报道时机常写常新?这就要求新闻人练就一双慧眼,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身边人和事中发现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从而写出新意,创出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0.
林新 《新闻界》2006,(6):89-89,84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新闻传播活动自然也必须以“人”为根本。一切新闻传播活动首先必须是在重视生命存在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需求,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新闻人生命意识和人本思想的强弱之分最终体现在各自的采访行为和报道文本中,  相似文献   

11.
马良柱 《视听界》2002,(5):36-36
长期以来,人们对记的考察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思想素质及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作品的写作,拍摄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容易忽视其性格特征,笔在20年多的新闻采编及10多年的新闻管理工作初中中,深感两种性格十分有碍记的成长,一是过于腼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性能内向,言事极少,且很少主动与人交谈。因此作为个人在上大学选择新闻学专业时,在选择记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而高校新闻院系的新闻教育也有较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而它的使命就是影响“今天”。新闻不是消极被动的,主要不是为了记录历史。影响力是新闻的魅力所在,成功的新闻工作者或媒体就是将新闻影响力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视真实为第一生命,自然是追求客观的;然而新闻又是人做的,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从这个层面说,新闻天生就有不客观的基因。同一新闻事件。媒体报道中的细节有不同,并不奇怪。如果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层面看,不同记者采访得到不同的新闻细节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新闻采访作为一项专业的工作。新闻报道也必须体现应有的专业性,一个新闻报道中关键细节存在较大差异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5.
地市报如何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化被动为主动,制胜的“高招”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新闻规律,大胆改革创新,倾心倾情倾力策划,贯彻“全程”,调动“全员”,用尽“全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特别忙,生活节奏也很快,所以大家都希望所听到的新闻具有新、快、活的特性,而广播新闻就刚好可以满足这一点,广播新闻是记者在事发现场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可以保证绝对的真实性,这也就体现了广播新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评论地方媒体刊播的“新闻”是“可看性不高、可信性不强”,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新闻业内人士对此也大声疾呼。认真分析当前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多三少”现象来概括:日常公务消息多,贴近一般群众生活的报道少。季节性的“四季歌”多,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8.
读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不会忘记“焦裕禄顶住肝部带病坚持工作”的细节,也不会忘记那把“被顶出一个洞的藤椅”。细读新闻名篇,我们就会发现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性的魅力,除了记者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思想性外,写作上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细节描写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说,细节使新闻具有了活跃的生命,也铸就了新闻的永久性。一、细节聚焦突显主题细节聚焦,是以细节作为焦点写作新闻的方法。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某个细微动作,也可以是新闻环境中的某一特有的景色。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新闻媒体中使用频率颇高,究其原因,随着传媒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将一些新闻素材在传播过程中加以包装和策划,通过一种与众不同的报道方法和报道方式,让新闻本身更明了、更引人入胜,效果的确不凡,这也成为一些传媒人从被动到主动,不断推出新闻策划的主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