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诗词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诗词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情感丰富,是我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高中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陶冶情操,培养性情。“诗言志,歌咏言。”挖掘诗词的内在意蕴是鉴赏诗词的核心。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例如“空”字。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蕴极其丰富的一个词,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激发读者去想象,  相似文献   

2.
不知道是不是快要过年、快要看春晚了,网友们都十分想念本山大叔,这不.“赵本山体“横空出世一句古典诗词配一句本山大叔的小品名句.“笑”果很惊人。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诗的作用曾作过很高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教学实践中,诗歌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艺术鉴赏的载体和沃土,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的实践化,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以“距离”的美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趣美学理论有“距离”产生美感之说,它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发挥着引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趣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在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与学生固有的语言知识的距离中寻找认知的契合点。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诗的语言有独特的“诗家语”现象。它讲究辞律、平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历来仁智互见,各有千秋,有借鉴价值的如“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教法虽有万千,但有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  相似文献   

5.
王巧英 《考试周刊》2012,(77):26-2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些古典诗词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华。这些古典诗词在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方面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情感培养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6.
一首《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哀思愁绪,多少深悲剧痛。“春化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自句一问。问出了万千情事。千般哀怨、万种思情尽在其中,而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是充分地表达了李煜从国君降为囚徒后的深重浓烈的愁情。由此看来,这“问”的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词是一种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恰当表达丰富内容和情感又极富美感意味的文学文体。所以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来鉴赏中学古典诗词,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鉴赏的重点之一。我在这里只就诗词语言表现手法中的炼字、炼句和炼意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词是一种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恰当表达丰富内容和情感又极富美感意味的文学文体。所以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来鉴赏中学古典诗词,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鉴赏的重点之一。我在这里只就诗词语言表现手法中的炼字、炼句和炼意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中,“可怜”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仅唐宋诗词中就有一千多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意思是“值得怜悯”。那么古典诗词中的“可怜”是否都作“怜悯”解呢?其实,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下面,我们对“可怜”的语境意义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其数量浩如烟海。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妙诗佳词多如繁星。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因此,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思想,陶冶性情,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高度,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李白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许渊冲先生运用“三美论”,即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诗词进行了翻译。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李白诗词为例,分析“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六法”画论是南齐著名画家、评论家谢赫提出的一套艺术理论体系。宋人郭若虚对其评价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画论作为文艺评论的普遍性原则,在指导古典诗词解读上,同样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中“月”使用是很频繁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所指代的是具体的“月”意象.但意象也只是作为一个符号,指代更深层的意蕴.在中国文化土壤上产生的“月”意象,与中国民族之审美观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生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是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幽远的意境被人吟唱流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独占一隅,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很显然,让学生学习、诵读古诗,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周国祥 《湖南教育》2002,(10):25-25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是毫无兴趣,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因此,将素质教育融入古典诗词教学是中学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课本中有一首辛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上阕借古意抒今情,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作者老成谋国、忧深思远的情怀和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但还算轩豁呈露;在下阕,通过天造地设的典故揭示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却意深而味隐。虽然经过缕分细解,学生读来仍有点昏昏然。为了让学生能领悟词的艺术魅力,变被动…  相似文献   

19.
曹秀云 《学周刊C版》2024,(2):134-136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又能厚植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其个人品格。教师应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全力提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效率,以便发挥古典诗词育人功能,助力学生综合发展。文章对此展开了一些探讨,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效率的实际意义,提出“激趣”“诵读”“推敲”“创境”“合作”“溯源”“拓展”等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如何教育学生践行“八荣八耻”,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呢?我国的古典诗词就是很好的美德库。在进行阅读鉴赏教学时,不妨挖掘其中的美德教育价值。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艺术概括。几千年来,它像一股强劲的激流,不断地激荡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它又像灿烂的群星,光耀于千秋历史长河。自原始歌谣始,经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诗赋乐府乃至唐诗宋词,其作品之丰富,影响之广泛,是历史上任何文学形式所无可比拟的。古典诗词抒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