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对大学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伴随着开放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越来越更进一步地迈向世界化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国际交往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了当今时代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必然要求。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逐渐取得了众多巨大成就,其中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也愈发成熟,然而若想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以跨文化交际为框架对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便以跨文化交际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的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性的探究,并针对如何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学习能力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汉英语对比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和汉英语对比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典型内容为依据,对汉英语对比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微观与宏观应用及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孟雅 《英语广场》2023,(14):47-50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培养出服务于国家发展并满足社会需求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发展高质量本科教育的要求,讨论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在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教学案例探索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今后,中国还会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跨文化交际培养和文化自信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文章着重探究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以期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丰富外语教育理论内涵,揭示外语教育本质,实现外语教育的根本价值,对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8,(1):123-126
以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意识不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动力不足、教材的跨文化内容缺少、跨文化知识考核比例不足等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以培养出更多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并具"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7.
张晓东  张萌 《考试周刊》2011,(67):84-86
本文以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提出的“i+1”理论和跨文化研究领域知名学者RichardW.Brislin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将中西文化差异渗透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使学生达到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阐述了如何针对学生入学时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以及跨文化技能的差异,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把不同文化知识的输入和跨文化技能的培训作为重点。通过增加文化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梁丽 《考试周刊》2007,(28):61-6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把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把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教学也越发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跨文化教育却没能满足跨文化外语教学发展的需求。目前,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和中学英语教师都面临着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困惑。本研究以这部分教师为研究对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培训的理念为基础,对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培训项目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培训目的,设定了培训内容、并对培训方法和测评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逐渐发展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一种跨国交流方式,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本文主要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工具,在世界各国中构建了一道语言桥梁,实现了各国间的密切交流,促进了世界的互动与合作。我国与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英语翻译教学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英语翻译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能为其开阔眼界、开展跨文化交际提供极大的便利。然而,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各高校积极面对并努力解决。本文首先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就当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实现翻译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恩华 《英语广场》2023,(14):67-71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写作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尤其是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涉及过程式写作教学模式、语言应用技能、批判性思维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等内容,教师应将这四者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及测试方法上不断改进,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英语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正不断增大。英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本文简要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学实效,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水平。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语言的形成与相关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把语言和具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只是一些语言形式或者语言规则的排列组合,学习和使用外语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包括"教什么"和"如何教"两方面。"教什么"指的是既要传授英语的知识、技能,更要传授英语的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策略;"如何教"指的是根据教学目标和二语习得规律,从学习者需求和个体差异出发,开展英语教学。文章根据对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情况的调查,就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原则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2011年引进了TMM学习软件,形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资源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基于TMM英语学习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师资建设,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认知水平,开拓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教学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愈发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具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程度也就越来越高,英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受到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哑巴英语"的问题,即解题能力有余,而交际能力不足,成为了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对CBI理论的内涵主旨进行分析与解读,基于CBI教学理论提出了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达到了提升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进行英语跨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经济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被认为是英语学习者最主要的目的。本文从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原因所在,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导致学习者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因此应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大中国文化的输入。实现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