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玮 《报刊之友》2011,(1):83-84
中国女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海派女性电影经历了从黄蜀芹到彭小莲的演变,本文通过对黄蜀芹和彭小莲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身份归属如何完成了由“破”到“立”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电影在性别叙事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以黄蜀芹《人·鬼·情》《画魂》为代表,二者以清晰冷静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女性的另类生存困境,影片在叙事语言和视觉编码上均对传统银幕的男权话语形成了挑衅与颠覆,因而具有突出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4.
"小妞电影"的创作近两年来进入了一个相对高峰期,这一亚成熟的电影类型得到了广泛关注。业内对于"小妞电影"褒贬不一,因此文章基于对电影本体的关注,着眼国内外不同语境,探讨"小妞电影"的类型化倾向及其审美特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运用新女性主义从个性化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在情感上寻找人物塑造的视角,并以此透视当代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现状,展现新时代下的新型"小妞"形象,以此透视和引导"小妞电影"未来创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王苹是新中国革命电影的代表性女导演,其电影通常被阐释为女性意识匮乏的主流电影.而实际上,王苹电影在有关革命和家国的虚构中,隐含了别样的女性主体意识,其电影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文化生产,将女性、电影、革命和家国的诸种想象耦合同一,形成了符合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体想象"的革命电影文化图景.父权意识形态与女性意识一样,从来不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话语,而是需要女性参与生产的意识形态结构,其中必然包括女性的意志和要求,王苹电影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生产的镜像.  相似文献   

6.
女性题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不断拓展之中.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女性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其中的优秀影片,不仅集中表现了"典型"的女性特质,而且有不少是以社会新语境下"强势女性"为主角的影片,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新女性形象和新颖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女性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大小荧幕上也林立了许多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坛上就出现了女性电影的身影。2019年,亚太地区涌现了一系列专注于成年女性的电影,旨在展现区域内女性的生存现状,且引发了大量讨论。其中,中国内地出现了如《柔情史》、《春潮》和《送我上青云》等多部女性题材的电影,皆是通过叙述"她们"的生活遭遇,来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影片塑造的女性角色入手,对影片《送我上青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郜鑫鑫 《新闻世界》2014,(5):234-23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经久不衰。这期间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角色从风尘放荡的妓女到身份显赫的贵人,从憨厚朴实的农妇到风韵别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如今"小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喜爱,这一类型电影的制作也呈现出凶猛的态势。本文以受到关注的《撒娇女人最好命》和《我的早更女友》两部浪漫爱情喜剧为例,探究"小妞电影"畅销的原因以及这一类型电影以后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电影业集中于上海,而上海这座城市的女性特质使孕育其中的早期中国电影呈现出一种"伊"样的气质和情怀。银幕上那些熠熠闪光的电影女明星们正是那个时代的上海——这座充满南方特有的温润潮湿气息、中西文化混杂的物化都市的女性象征和欲望投射物。电影女明星的银幕形象、个人遭际与上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生成之间存在着交融反塑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梳理了新世纪华莱坞女性电影的阶层书写,其中分别通过城乡差异、职场竞争以及婚姻再现了女性的阶层流动。笔者进一步分析了女性阶层上升的叙事模式与人物特征,认为华莱坞女性电影建构了理想的女性阶层上升模式,这基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其叙事模式与电影生产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负重难进的女性——电影《红颜》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春园 《青年记者》2007,(18):60-61
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女性题材电影《红颜》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会奖,这是中国女性导演在国际上首次获此殊荣。但是,时至今日,这部电影已经被观众渐渐淡忘。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它进行解读分析,导出女性电影整体存在的隐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更具意义的理论方向的推进,电影创作中的女性观念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演们更重视的是重新评估女性被社会化所左右的程度。文章通过对王全安导演的电影《图雅的婚事》作为个案分析,试图说明女性观念与社会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中国早期电影中都市女性的职业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对职业女性形象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即将早期电影中的职业女性划分为"摩登职业女性"、"普通职业女性"和"边缘职业女性"这三类,通过对这几类女性形象包括她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分析,从而找寻早期职业女性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早期职业女性不同于现代职业女性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晶晶 《新闻世界》2014,(11):137-138
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1905年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关于戏曲电影应该"写实"还是"写意"的问题学界和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尺度,使得戏曲本身的魅力不被削弱,又能赢得良好的票房,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电影的写实性"和"戏曲的写意性"二者的优势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戏曲电影"写实"和"写意"结合状况上的不足,再依据受众调查的结果,在电影剧本的设计和演员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体育电影透视出女性运动员的生存状态,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我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体育电影数量寥寥可数,基于符号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皇后》、《女篮五号》、《沙鸥》、《女足九号》这四部电影分析女性形象的表现,进而总结其变化特征,彰显中国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电影话语拥有三个主要的理论资源:新启蒙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伴随新启蒙运动而兴起的中国女性电影话语,经由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启示,确立了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立场。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转型与阶层分化,中国女性电影话语逐渐式微,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由此浮出地表,成为其恢复话语活力、重获现实批判性、开拓一个新的女性电影时空的重要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9.
纵观电影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全球的电影市场来看,叙事电影在全球各国的电影消费市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明显属于戏剧舞台的"舞台化"元素,银幕却极少涉及。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电影界兴起了一场激烈的"非戏剧化"之争,使电影逐渐地摆脱了"舞台化"这种戏剧元素。然而,近几年在电影创作中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渐渐地多了起来。中国电影从"非戏剧化"、"去舞台化"到如今愿意主动借鉴"舞台化"元素,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勇于突破自我的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方秋燕 《大观周刊》2012,(21):23-23
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作为黑人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长篇小说《紫色》于1983年一举囊括了普利策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好莱坞大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将之搬上银幕,并荣获1986年多项奥斯卡提名奖。本文将从妇女主义的角度分析电影《紫色》中追求自由的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