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教育最早源起自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方,以预防青少年暴力、自杀和吸毒为目的,属于生理健康和生命安全范畴。现代生命教育在中国之发轫,则是始于1999年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鉴于校园自杀和暴力事件频发而推行的生命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新自由主义理念成为英国缓解财政危机的出路;1984年,日本成就临时教育审议会,他们的一系列咨询报告也是这些理念的产物;美国里根政府提出减少政府管制,推行自负盈亏政策等。值得注意的一种观点是,择校制成为19世纪以后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还有三个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现代特殊教育》2009,(4):40-40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教育理念,后来逐步形成探讨全纳教育的国际热潮。钱丽霞在《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1月期上撰文介绍了部分国家的全纳教育实施政策。  相似文献   

4.
《职业技术教育》2007,(27):49-53
天津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发祥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天津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试点,其主要特征是半工半读,既适应新中国起步阶段工业化的要求,又着意于新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起初是以死亡教育为主要形式,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  相似文献   

6.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的"技术准备计划"被视为21世纪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它也是美国用于衔接中学与中学后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从目标、理念、课程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效,以期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教育券理论是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在其《经济学和公共利益》一文中首次提出。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一些地方进行试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州市正式实施,迄今已有三个州和一个城市推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在美国的实践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经验和做法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如哥伦比亚、智利、孟加拉、莱索托、中国等,并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80年代起,积极推行终身学习战略。欧洲是终身学习思想发源的地方,从最早的永恒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命教育”这个概念进入我国教育者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以来,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目前国内仅有少数省市在学校中践行了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因此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从校长层面推动“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生命教育研究在学校的开展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