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传媒时代,心理学已日益明显地显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新闻、影视、出版作品中的心理学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的关注.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视角解读电影艺术创作以及传媒视角下的人物心灵,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传媒时代的人的心灵发展.文章尝试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视角出发,透过影视传媒中的人物形象,解读人格阴影的形成与呈现,讨论如何面对阴影、与阴影沟通并促进其转化,从而促进社会对心灵健康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对广告创作思维进行了分析和心理学意义上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3.
胡红草 《今传媒》2011,(7):83-84
文章将从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透过一个个女人的表象,旨在探讨古依多(费里尼)内心困顿的深层原因,以及这种困顿与他幼年记忆的关系。每个人都有潜在于内心的情结,只有正确面对和看待它,才能找到合适的释放途径和方法。这也是我们能从影片中得到的最可贵的财富。俄狄浦斯情结始终是贯穿费里尼电影中的主线,主人公内心的渴望和焦虑与对母亲的潜意识态度不可分离。行文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则按照先理论介绍、后影像分析的逻辑结构进行。  相似文献   

4.
通过从精神病诊疗方法、释梦、对待神秘学的态度和角色等方面,列举和分析了影片《危险关系》中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产生的分歧,一睹精神分析心理学发展的片段,感受精神分析先驱们在探寻人类灵魂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韩薇 《今传媒》2011,(4):140-141
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所产生的学科,其诞生并不晚于其他传统理论学科。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就发表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然而,虽然有众多前人的抛砖引玉和将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基础,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电影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我国发展却不容乐观。文章从电影心理学发展困境方面出发,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借此寻找能够使电影心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适当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海东 《青年记者》2006,(23):57-57
帕帕拉齐就是“狗仔队”。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电影《LaDolceVita甜蜜的生活》,这部片子拍摄于1960年,描写了帕帕拉齐们的生活。片中有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他的名字Paparazzo,这就是后来帕帕拉齐Paparazzi的祖宗。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香港译名,叫  相似文献   

7.
徐璐 《中国图书评论》2023,(10):113-122
明斯特伯格率先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引入电影研究,为20世纪的电影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他将电影类比格式塔心理学的“似动现象实验”,探寻观众将电影提供的感官材料进行心理调适转化的过程。他所坚持的科学实验和自我观察相结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对后世电影心理学理论研究者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颖 《东南传播》2016,(4):12-15
华人本土心理学作为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之本土心理学与非西方国家之西化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够真切了解并反映华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此,本文将其作为华莱坞电影《老炮儿》叙事特性及人物性格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华人本土的道德观、正义观,忍的心理与行为,孝道及父子关系,两性及婚姻关系以及华人社群的脸面观解读老炮儿的人物性格及电影的深层意蕴,并发现一方面,影片人物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因电影叙事得以展开;另一方面,研究这种变化过程的华人本土心理学则因电影叙事得以表征。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20):72-75
解读电影植入式广告,观众心理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口。本文从观众心理学角度,利用拉康与麦茨的理论以及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对电影和植入式广告进行解读,并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认为电影植入式广告是观众"理想自我"镜像的刻画者,是观众消费欲望的象征符号,最终成为观众梦幻与欲望的交叠物。  相似文献   

10.
李书娜 《青年记者》2013,(26):18-19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①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远未能消灭谣言,有时它只是使谣言更加专业化而已。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现在,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谣言非但没有杜绝,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谣言是集体无意识的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谣言产生的原因。本文以芦山地震中的谣言为例,试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11.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世界上第一部采用3D、4K、120帧/秒技术格式的电影,导演李安用悲悯的人文情怀观照战争中英雄个体的生命悲剧和内心世界.影片讲述了19岁的少年比利在战场上抢救战友被意外拍摄,一夜成名,他和战友们作为英雄受邀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结果发现自己不过是美国消费社会的一个爱国主义符号.他们在被迅速消费之后旋即失去了光环,甚至被侮辱和排斥.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曾说:“在电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质感、情趣、风格、描绘.”①光影是电影艺术的灵魂,它不仅真实还原物质世界,更是一种观念形态和心理感受.光影对电影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气氛营造、情绪表达都具有重要烘托作用.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具有一定实验性和开拓性的光影艺术运用精品,其中橄榄球赛中场秀和伊拉克战场交火两场戏尤其出彩.  相似文献   

12.
狗仔队、巡逻记者都是从警察巡逻、办案手法而来。香港媒体出名的狗仔队,是巡逻记者的一种特定队伍。狗仔队原为意大利文PAPARAZZI.首次出现于1958年,正式翻译为“追踪摄影队”。1960年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执导的电影《甜美生活》中,男主角马斯杜安尼就是八卦新闻记者,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寻找题材而搜肚刮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许昕 《东南传播》2012,(1):111-112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日本电影《青之炎》的故事文本进行分析阐释。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日本独特的民族根性、社会境况和家庭背景环境分析电影悲剧发生的潜在必然条件;第二部分是具体阐释电影的视觉和听觉元素中隐喻的心理暗示与表征,视觉元素部分剖析了主人公的典型行为和日常环境与物象中暗含的心理意向,听觉元素部分分析了背景音乐的选择与设置的意义;最后,第三部分则是对电影悲剧故事带来的反省和启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蒙太奇(Montage),象一个极有诱惑力的谜,几十年来强烈地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电影和电视工作者。近年来,随着认识心理学对观看电视与儿童认识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深入,儿童对蒙太奇的理解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在美国,早期的一些从事蒙太奇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普遍认为,儿童对电影和电视的理解能力是逐步习得的。早期的研究文献表明:六岁的儿童不能够理解一组电影镜头之间的关系,他们通常把一  相似文献   

15.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其中蕴藏的丰富生态思想却始终未受到关注.《荣格生态文艺思想研究》是一部以荣格生态文艺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创造性地开辟了荣格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建构了荣格生态文艺思想体系,对推动荣格思想研究和后现代文学的生态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半月掇闻     
龙新民、石峰会见荣格、施罗德一行 3月21日下午,总署署长龙新民、副署长石峰在京会见瑞士荣格集团董事长迈克尔·荣格,德国前总理、荣格集团顾问杰哈德·施罗德一行。会见中,双方就彼此合作的基础和可能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并对未来的合作提出了框架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的影片是我终生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费德里柯·费里尼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旅游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型”:凡人处在压抑、闭塞的环境中,则真实的旅行或者梦中的旅游,都可以提供给人超越现实的解放感。转型社会中的经济大发展和巨大生活压力加剧了人们超越现实、获得解放的需求。据统计,去年我国国内旅游共计7.8亿人  相似文献   

19.
陆敏 《新闻界》2012,(21):31-35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以电影为介质的跨文化传播中。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的"谁在说","怎样说",以及"说了什么";进而深入到电影的受众反馈中,进行受众文化心理分析,探究有限样本所能呈现的传播效果。研究最后探讨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电影如何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由塞巴斯蒂安·荣格创作的畅销书《完美风暴》和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在美国放映以来,获得巨大成功。该书讲述的是一群新英格兰渔民在1991年遭遇一场罕见的风暴,并得以幸存的传奇故事。最近该书又进入了里奥波特有限公司的数码书架。里奥波特有限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