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现代新儒学面临双重困境和儒学多极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李承贵的"人文儒学"以"人文主义"为基底,上承原始儒家学说之人文特质,援引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试图构建新的儒家形而上学。"人文儒学"是近年来"复兴儒学运动"之一种,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不过,总的看来,"人文儒学"成为儒学本体形态的可能性不大,形上建构也并非儒学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2.
黄玉顺"生活儒学"是近年来"复兴儒学运动"、新"文化保守主义"之一种。"生活儒学"以"生活"为基底,以破解—回归—构造为基本进路,上承原始儒家学说,援引西方现代哲学范畴重构儒家形而上学。"生活儒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在中国大陆的泛起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当前的儒学复兴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众说纷呈、多元并存。基于现代新儒家之困境与传统文化研究思潮的勃兴,人们为儒学的未来前景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蒋庆的“政治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与干春松的“制度儒学”。总的来说,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均有现实可行性,但它们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5.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李翔海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其学术成果不乏真知灼见,自成一家之言。先生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辨析、对现代新儒学理论特质的探索、对现代新儒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新儒学的理性认知。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成为理解先生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7.
以思想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为研究进路,余英时、李泽厚针对儒学当代发展问题,对港台现代新儒家作出了批评性评论。这意味着儒学在内涵上至少包括哲学儒学和制度儒学两个面相。文章认为,哲学儒学以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主张已陷于困境而难以实现,贯彻社会———大众路线的制度儒学,从其失效、解体的历史情形看,其实现也是困难重重。但儒学这一双重困境却蕴涵、暗示着解决儒学究竟怎样发展问题的方向: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把哲学儒学和制度儒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着力在结合的方式、机制上努力探索,以促进儒学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公认的大家,方克立先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求厘清现代新儒学发展线索,全面把握其丰厚内涵。方先生不仅发起现代新儒学研究思潮、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发表综论现代新儒学文章,还对现代新儒家进行深刻细致的个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透视方先生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儒家开山人物梁漱溟,在"五四"之后一片西化背景下,独树其帜地开民族比较研究之先河,提出"文化三大路向";他重新阐释与发扬了新儒学,重新鉴定了传统文化的蕴涵与价值;为实现其一生研究之鹄的所开设的乡村建设更是他新儒学思想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海峰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较多关注。他认为,正是汉学的没落和宋学的复振,导致儒学身份的裂变和形上意义的迷失;而新的学科定位,又为被迫转型的儒学提供栖身之所。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他着重剖析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然由于海外新儒学尚处于发展中,故而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予评定。对于儒学的未来前景,他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但从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作了宏观审视。总的来说,景氏之论对于人们了解现代新儒学,探索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泽厚对现代新儒学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理性解构现代新儒家的基础上,针对"儒学三期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提出了"儒学四期说"。而在现代新儒家的诸多代表人物中,李泽厚认为真正具有代表性并恰好构成相连接的层面或阶段的只有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这四人。虽然现代新儒家对于某些时代课题未能给出有力的回答,但李泽厚认为儒学仍有可为,在其发展中要打破传统的"内圣"决定"外王"的格局,实现"西体中用"。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克立同志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以下简称《现代化》一书。该书从总体上对现代新儒学研究内对象、范围以及现代新儒学的产生背景、阶段划分、理论特征、历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对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作了中肯的评论。该书立论精审,资料翔实,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新儒学的重要成果,同时也记录了十多年来大陆学者开展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曲折历程和总体风貌。它的出版,不仅对儒学的研究,而且对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该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研究呈纵深多极化展开。有选择性地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大陆新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可以为今人审视其丰富而复杂的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岳天雷 《丹东师专学报》2013,(4):F0002-F0002,F0003
在当今儒学文化复兴之际,海内外研究儒学的专家颇多,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也不少。但真正能够建构起完备的、周延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当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崔大华研究员。崔先生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先后出版《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儒学的现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两部巨著。这是他积二十年之功,对儒学思想结构、发展历程、理论特质、儒家传统、生活方式、现代命运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成果。观点新颖,多有创获,自成体系。这两部巨著不仅标志着崔先生新儒学观的完整建构,而且在儒学研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海峰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较多关注。他认为,正是汉学的没落和宋学的复振,导致儒学身份的裂变和形上意义的迷失;而新的学科定位,又为被迫转型的儒学提供栖身之所。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他着重剖析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然由于海外新儒学尚处于发展中,故而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予评定。对于儒学的未来前景,他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但从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作了宏观审视。总的来说,景氏之论对于人们了解现代新儒学,探索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思想界的巨子,一生以儒学为文化研究与生活生命之旨归。他通过对宗教意识的重新界定开发出了一种即内在即超越的新宗教精神,并以儒学为本位以求建立一种世界新宗教,以为人们寻求一种安身立命之道,表现了他关注终极生命安顿的人文诉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研究儒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科学地揭示它的现代意义,但是,揭示儒学的现代意义只是儒学现代化的一个侧面,不是儒学现代化的全部内涵,更不是儒学的复兴。儒学研究的现代化不是儒学的现代化,儒学研究的复兴不是儒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儒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后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和现代新儒学等阶段。每一阶段儒学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儒学自身理论的嬗变及对佛道思想挑战的回应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新儒学思潮历经近90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百年来的思想舞台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近年的学术界乃至文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全面了解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历史演变过程,正确评价其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得失,确立对待现代新儒学的正确立场,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