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立法关于证明标准之规定遇到了许多现实难题。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应当与案件性质及对公民、法人权益影响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在行政诉讼中设立多元的证明标准体系,包括优势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和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其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文章结合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盖然性学说,即从盖然性的大体框架出发选用疫学因果说、间接反证说、优势证据说、事实推定说的证明方法来解决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问题。在具体环境侵权案件中,法官应根据不同案情选择适用不同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理论界提出了诸多不同的现点.有主张采用大陆法系的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亦有主张采用英美法系的优势证明标准,甚至还有主张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正当性基础以及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状况和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构建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中法院对事实问题进行审查,涉及司法审查的强度和证明标准的具体运用。目前严格的司法审查强度和不明确的证明标准严重影响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应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行政程序控制程度以及判决的种类,确立严格、适度和微弱的多层次司法审查强度,运用与之相应的排除合理怀疑、清楚而具有说服力和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5.
从“客观事实”、“法律事实”到“盖然性”证明标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随着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而不断完善。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证明标准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并不是非常明确,降低了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为解决实践操作中的困难,应选择“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并在实践过程中对证明标准的适用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诉讼中的证明标准问题是证据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三个诉讼法统一实行的一元论的证明标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介绍了西方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行政诉讼领域的证明标准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7.
盖然性证明标准是一个客观化的概念,主要依赖于概率或经验的手段来判断法官的心证是否达到了法定的强度,但是,心证是法官主观上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以客观的手段来量化是不能成功的.学者以两大法系的理论来论证盖然性证明标准存在的合理性也存在疑问.因此,我国证据法应以法官是否形成内心确信来替代盖然性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可分为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盖然性居上"标准和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高度盖然性"标准。在"盖然性"的总体要求下,两大法系在有代表性的立法例中,又都同时存在多元化的次级证明标准。其实,"盖然性居上"和"高度盖然性"两种标准并无本质上和程度上的差别。完整意义上的证明标准,包含了上限和底限两个限度。"盖然性"表明的法定上限,其作用是"排除所有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而"盖然性"达到"居上"的程度,则表明了法律对证据的证明程度的最低要求。我国目前亟待通过立法明确证明标准的限度,亦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划分次级证明标准,以适应种类繁杂的民事案件的审判需要,最终建立多元化的证明标准体系。此外,在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官的心证度和自由裁量权对适用证明标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认识其存在的实用价值并防范其被不当滥用。作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可以利用并创新现有的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业务指导方式,一方面发挥自由裁量对审判的积极能动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其运行于法律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法律将接近于真实的高度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法定证明标准.但是在我国,实行单一的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不适应环境侵权纠纷解决的需要。重构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体系,应当加强立法,通过实体法或司法解释对证明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确立多级证明标准体系,在特殊情况下,适当降低证明标准;区分不同情况确立证明标准,实现证明标准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着眼于此,以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一般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现状,便于为构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提供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事实推定不是民事诉讼所独有,在行政诉讼领域,由于具体行政行为种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证据确凿不应是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的唯一证明标准,不同种类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这为行政诉讼中事实推定的运用提供了发展空间,即当行政诉讼案件事实不明时同样可以以事实推定的方式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举证责任的分配直接关系到行政诉讼价值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被告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告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责任分配困境方面对现有的成果进行梳理,为后人深入探讨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开辟一条快速进入其前沿领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如何配置信息不存在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2019年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致力于技术性策略应对,具有局限性。欲破解此类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配置困境,亟需回归理论共识,相较于"分层次说","规范说"更适合被引入到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实践。将以实体法规范为基础的"规范说"作为理论支撑,加之对司法实践案件的归纳,在"双阶层"证明对象的基础上分别配置证明责任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诉讼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行政程序举证责任的分配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存在着冲突。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从证明对象上入手,将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分为"先前事实"和"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处罚证明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应以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这个标准与行政诉讼中坚持的法律真实标准相矛盾,加之行政程序中取证的困难性,行政处罚应采用以事实为根据和以证据为根据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排除滥用职权和排除合理怀疑相结合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中需要证明对象包括实体事实和诉讼程序事实,实体事实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其合法性由被告举证,但是对于行政诉讼中的诉讼程序事实是否适用举证责任缺少明确规定。文章在分析举证责任的含义和证明对象的范围后,认为原告要对特定的诉讼程序事实负担举证责任;在分析诉讼程序事实适用举证责任的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的原理后,对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诉讼程序事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我国社会公共利益受行政权侵害,监督行政权行使,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刻不容缓。从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原因,如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行政公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进而思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受案范围、举证责任等问题,希冀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创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诉讼中,相对人的任务是提出证据,把当事人引入诉讼程序承担的是提证责任,而被告行政机关则依据法律直接的规定承担对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文件举证任务,如若举证不能或不力,则承担败诉后果的法定责任。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类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行政诉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时间较短,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度概括的行政诉讼类型化格局。我们可以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行政诉讼实践,确定科学、合理的行政诉讼分类标准。并使行政诉讼类型化,以实现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类型是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借鉴国外行政诉讼类型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我国的行政诉讼可以依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和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内容不同为标准来进行分类。根据提起诉讼的当事人不同,行政诉讼分为行政相对人诉讼、其他利害关系人诉讼、公益诉讼和机关诉讼。根据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内容不同,行政诉讼分为形成诉讼、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其中形成诉讼包括撤销诉讼和变更诉讼,给付诉讼包括课予义务诉讼和一般给付诉讼,确认诉讼包括积极的确认诉讼和消极的确认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