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弹指23年,他写的内部材料不计其数。无法署上他的名字;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件数百篇,可他连个剪贴本也没有。他用自己平凡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写作之路,也给自己写下了一部发人深思的“无字书”。当兵的初衷只是要在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压根不敢有什么奢望。然而,当兵第二年,他就被挑进了团报道组。知识的贫瘠,着实让他饱尝了一阵子“赶鸭子上架”的滋味。一到报道组,他看到啥就写新闻,想到啥就写言论。封封退稿信不仅未曾动摇他写作的决心,反而成为他发奋进取的动力。他认定:“既然干了这一行,即使自己是一只笨鸭子,也得扑腾上…  相似文献   

2.
路在脚下     
上中学时我就对写作特感兴趣。入伍后的第二年,我被调到团收发室工作。每天面对各种报刊,我唯对《解放军报》情有独钟。因此,逐字逐句阅读和摘抄军报中的妙语锦言,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看到别人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我也萌生了自己投稿的念头。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写稿,投稿,在报上寻找自己的“大作”,可每次投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就在我“伤心欲绝”时,负责部队新闻宣传的钟干事找到了我,我向他寻求新闻写作的奥秘。他见我酷爱写作,而且非常刻苦,就一脸神秘地告诉我:“给你介绍一位老师吧,她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可以让你在今后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新闻领域中的非虚构写作集文学性和新闻性于一体,有其独特的写作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给媒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但在看到非虚构写作给新闻领域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反思文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规范框架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声     
四川省涪陵师专宣传部记者站刘均泽: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时值记者站刚成立不久,我便把《新闻与写作》推荐给记者们,大家也同时爱上了她。校党委宣传部连续两年给记者站订了两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5.
学会讲故事     
在2000年“湖北 好新闻”评选中,湖北 日报记者卢平川在消 息奖项中获得两个一 等奖,这在报纸部份历 年激烈的争夺中是少 有的。这里不想评说两 稿成功之处,只想单就 《樊东明为“股”所困》 的写作谈点感想。 《樊》稿一看就让 人记住了。不仅记得 住,还为樊东明的遭际 唏嘘,为他的固执惋 惜,为他的合作牵挂, 因而愿意把他的事讲 给别人听,希望有人与 他合作,希望看到他尽 快走出愁城。 几百字的消息何以能给人打下这样的烙印、有这样的吸引力?从写作讲,恐怕应归功于记者会讲故事。故事者,如何之人、因何之故、所生何事也…  相似文献   

6.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7.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  相似文献   

8.
许勤龙 《今传媒》2006,(1):52-53
2005年10月25日,身着蓝色西装、长得高大帅气的《沈阳日报》记者李作明,从北京什刹海附近一家宾馆开走了家庭杂志社颁发给他的纪实特稿大奖——一辆雪佛莱小轿车。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记者获得的第一辆轿车大奖,也是他十年纪实写作的标志性回报。当年,李作明曾是一位校园诗人,曾被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一位采访对象--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薄利经营乡村书店、办农民读书社的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农民左国栋--给笔者来电说,他和他的读书社不是第一次被拍成电视专题了,可是拍了那么多次,只有这一次最全面地反映了他和读书社的过去和现状,也第一次让他看到了农民读书社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编辑是什么?他在一个社会里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期许他、评价他?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编辑?坐在编辑的工作桌前,我们看到他挥汗在修饰稿,汰选图片,构思标题,订出给印刷厂的沟通指令;走进另一个办公室,我们看到他和记们正激烈地辩论议题的选择、采访的方向,以及写作的体例。——然而,这些缤纷忙碌的景象,就是编辑的工作吗?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滑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共产党员张发世曾六次立功受奖,两次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他的事迹已于2002年被载入国家公安部出版的《中国公安功模》一书中。为了客观、公正、及时地向社会发布来自滑县的公安新闻,他经常是白天随警采访,夜间构思写作,十多年来,先后在中央级和省级报社、电台发表稿件898篇。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张发世始终坚持这个信念。无论对公安工作的成就,还是发现影响公安工作的问题,他都讲真话,如实去报道。张发世每当看到报刊、电台播发自己采写的那些为警徽增光的文章时,心…  相似文献   

12.
那是上初中的一个偶尔机会,他采写了一篇校团委开展活动的新闻被《安康日报》刊用,从此便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当了30多年的通讯员,在中央、省、地、县等新闻单位发表新闻作品3000余篇(件),四次被省、地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陕西省紫阳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副科级督学何平。 1959年毕业于安康师范学校的何平,先后任中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县政协委员等职。几十年来,无论在何种岗位工作,都坚持业余通讯报道工作。仅1994年以来,他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话入正题时,马培信拿出了他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支部建设》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的近600件新闻作品。一张张形象的新闻照片,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一件件切中时弊评论文章,使我看到了一名通迅员不断进取的足迹。十几年来,多次被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和先进个人,并荣立了四次三等功,连年被军区、总部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 马培信,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10月,他带着童年美好的梦,入伍到军营当了一名特务连的侦察兵。一次他训练累病了,指导员、副连长给他端来了香气朴鼻的饺子,他动情地流泪了。部队火热的生活给了他灵感的激情。打那以后,马培信一有空  相似文献   

14.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苏联大使馆招待会,在谛听苏联著名音乐家演奏的时候,画家“面对面地”为他画了一幅速写。此外,还有没有人“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像,我想,这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方可做出确切回答。  相似文献   

15.
刘练文上中学时就常有散文、诗歌在家乡小报、校园文学上“点缀装饰”,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钦佩。1994年12月,刘练文带着未圆的大学梦,来到了大别山深处某部当了一名装甲兵。火热的军营生活立刻拨动了他的写作之弦,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一本《新闻写作入门》、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便是他的最好老师。凭着灵性和较好的写作功底,他投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件《“闷葫芦”变成了“金喇叭”》很快被《前卫报》刊用了。首战告捷,他棒着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又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不久,他被挑选到团报道组当专…  相似文献   

16.
“坐石三年石亦暖”。这句古老的谚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安徽省阜阳地委台胞接待办公室宣传干部阎振田,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由一个新闻写作的“门外汉”成长为难得的新闻写作人才,1988年他被省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新闻作品200余篇,其中被中央级报刊电台采用的就有34篇。 1978年,阎振田从部队转业,分配在阜阳地区传染病医院。1980年,他偶然听说一位护士为了让出计划生育指标,怀孕第一胎,就自觉地做了人工流产手术,很很受感动,就立即访问了这位护士,写出了“先人后己  相似文献   

17.
小记者靳磊     
今年刚满18岁的靳磊,14岁时就热上新闻写作了。他在上初中时,看到同学扔馍头的现象严重,便写了一篇《一些农村中学“挥粮如土”》的稿子,寄给开封日报,竟登了出来。1989年他被开封三师录取后,如鱼得水,发稿更多。在学校他担任了广播站站长。每逢周末,他常约上几位同学到附近的工厂、农村、企事业单位采访。去年秋季他骑车回家刚走到村口,遇到一位收棉花的小商贩,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一个人出来卖棉花。他回家一问,原来县里今年为棉农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村民们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军区某旅报道组,当看到该部报道员陆苍松那厚厚的五大本刊稿剪贴和那一摞鲜红的荣誉证书时,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1990年那个雨雪纷飞的冬季,高考落榜的陆苍松从四川中部那遥远的小山村,来到北国军营,寻找他曾经失落的梦。每有闲暇,他便捧书苦读,也信笔写些聊以自慰的诗歌、散文之类的文字,投给部队办的一份《绿地》小报,每每有文章发表,他便如同过节一般高兴。1992年7月,陆苍松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考取了北京防化学院士官队。在院校,他一面学习专业知识,一面利用自己写作特长,为学院所办《化院报》投稿。为提高写作水平,他报读了…  相似文献   

19.
《北京晚报》举办“影响人生一本书”征文,受到读者的欢迎。由此联想到:可不可以搞一次“影响写作一本书”的征文呢?有此联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有意地凑热闹,而是因为读书与写作确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不少作家在其写作道路上都曾受过一本书的深创影响。下面,略举几例。之一:《洋铁桶的故事》引导玛德英走进热爱文学、从事写作的大门。在谈起怎样写出《苦菜花》这位名著的经验体会时,玛德英说:“记得那是我参军的第二年──1950年夏天,我偶然看到一本封皮已被搓烂了的书──《洋铁桶的故事》,读着读着,我被里面打…  相似文献   

20.
与青年作家郝周相识于8年前,当时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我也是刚入行的新手编辑,他热诚地向我发来一部长篇书稿,那是一部弥漫着乡土气息的长篇儿童小说,写得流畅、清丽,行文中,感觉其颇受曹文轩的影响,再酝酿摸索几年,难说不成大器.鉴于当年的出版现状,我社还处于争夺儿童文学名家资源的初期阶段,对新手作家的扶持既缺资源,又缺经验,本着为作家负责的态度,我建议郝周先从短篇写作开始,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名度,再出版长篇也不迟.这位真诚、沉稳的湖北青年,真的听了我的建议,潜心短篇写作,短短几年,便硕果累累,近百篇小说、童话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东方少年》等报刊.当他再次经其同乡前辈儿童文学作家萧袤推荐,投稿给我社的时候,已经是儿童文学界的实力青年作家了,他思路清晰,写作游刃有余,不乏闪光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