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子宇 《武当》2007,(4):16-17
一、虚实运用 在天为阴阳,在地为水火,在人为刚柔,在拳为虚实,是以天理为一贯。太极拳明虚实重变化,乃太极阴阳变化大律的巧取妙用。所谓动静开合、吞吐、长降、沾离、蓄发、柔刚、进退等等,都是虚实及其变化的直观展示,并依其错综而有序的虚实变化演绎天道自然之理。虚实变化首先是内在运化,意在内而益寿,意在外而攻打。从技击而言,虚实变化都蕴藏着战术策略的内涵特征。正所谓“兵行诡道”也。那么虚实灵变就成为“灵机活法”“隐显莫测”的重要机源。所以,在虚实的利用上都在“灵变暗换”上运机缘,找消息,要在真意和心神的灵变上寻求“莫测”。李派太极讲“有虚实、没虚实”,要求“练有归无”“神机莫测”。所谓“虚也实,实也虚,要实即实,要虚即虚”但“非虚实不变,而是灵换难辨”。“变在无形无象中,全凭心意一点灵”,灵者源于神。李瑞东老先生还云:“虚实之法,变化不一。有先虚后实,有虚实实,有实实虚,有虚实实,有实虚虚。”这也都说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突出难测之变。由此,也就形成了战术运用上的“分兵之法”、“逗引之法”、“稳军之法”、“激将之法”、“游战之法”等等。  相似文献   

2.
一、指上打下 李小龙用右直拳击打对手面部;引对手做上防动作。当对手上防时,胸部露出空当:李小龙趁机,用右直拳击打对手心窝部(图1)。 要点:击面是假动作,出拳要逼真,能引起对方上防的注意力。击胸要猛狠,快准。动作要连贯。 解析:此动作是真假、虚实结合的动作,指上为虚,打下为实。虚中有实,虚为诱敌使之出现空当,实则击胸为用。  相似文献   

3.
蔡春明 《武当》2009,(5):30-31
虚实是八卦掌重要的理法特点之一,搏击时离开虚实就无从谈起,所以说虚实贯穿八卦掌的始终。武谚道“明劲好练,柔劲难求”,整套拳法中虚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足有虚实,掌有虚实,眼有虚实,招有虚实,劲有虚实。要求当虚则虚,当实则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击则虚,击中为实,虚实随心。两者关系为虚为更好实,实则为虚隐蔽攻之,藏于内者为虚,形于外在者为实。  相似文献   

4.
象棋兵法⑨     
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无”指的是“假”和“虚”,“有”指的是“真”和“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兵法故事】1952年10月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爆发  相似文献   

5.
假动作的种类很多,利用球作假动作;利用眼睛的视线方向,面部表情,头的转动,臂的挥摆,腰肩的晃动,腿的跨步等都可以作各种各样的假动作。这些动作虚中有实,实中确虚,虚实相间,使对手在自己面前感到这个动作是真的,那个动作也是真的,使虚的动作起到实的作用,使假的加强真的威力,使动作实而不死,“虚中藏实”。持球队员的假动作 (一)眼睛和面部表情结合的假动作  相似文献   

6.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7.
1 虚实在动作中的体现 太极拳中的虚实是个具有广泛涵义的概念。一般可理解为动为虚,静为实;不着力为虚,着力为实;上为虚,下为实;外为虚,内为实;势中有玄为虚,势中无玄为实。太极拳的整套动作,都是由虚实、动静、刚柔相互转换而形成的整体动作。在身正、体松、轻缓的姿势和动作情况下要求身、手、步都分清虚实,并同内部的虚实转换相一致。因此,太极拳是要求  相似文献   

8.
"虚"与"实"是辩证法中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虚与实作为矛盾的双方,贯穿于武术运动的各个环节,虚可变实,实可变虚,虚实相生。文章从虚与实的释义、虚实的文化、技术层来详尽阐释其在武术中的作用。武术正是有了虚实,才使这种"战斗语言"更神秘,"虚""实"让武术进入了一种变幻莫测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古典拳论曰:“麻麻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道理,仅谈一下太极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典拳论:“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感悟,仅谈一下太极拳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彦霞 《中华武术》2005,(11):26-27
太极拳的主要内容是走架和推手。走架讲究自身虚实变换,推手讲究彼此双方的虚实变换。何谓虚实?简单地说,走架时式式频频转换,是靠身体某些部位该着力时着力,该放松时放松,着力大意识重时谓实,小些时谓虚。杨澄甫先师说:“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推手是双方斗智斗勇,也是着力大之刹那谓实,小些时谓虚。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动作讲究以柔克刚,上虚下实.虚实交错的浑圆效应,以及在空间上呈现一种弹性,螺旋曲线的运动。其反映了传统化中道家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人生思想和儒家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3.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9):25-27
(接上期)四、分虚实原文: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所牵动。《拳谱》上说到的虚实问题共有七条,即,一、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二、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三、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四、偏重则随,双重则滞;五、意气能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也;六、变换虚实须留意;  相似文献   

14.
<正>太极拳运动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开合有序、松柔连贯、刚柔并济、虚实分清、步如猫行等为主要特点。其中做到虚实分清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讲:“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这充分说明了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虚实分清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虚实分清要在套路中充分体现。其实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全过程都是在虚实转换当中来完成的。能分清虚实,才能做到周身轻灵。太极拳动作要求是上身立身中正而下身在屈腿下蹲的情况下进行的,如身体的重心坐于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为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车星辰 《武当》2008,(4):48-48
在临床上,老年人的病理特点可以概括为标实本虚与虚实夹杂两大类。所以,用药原则也应补虚与祛邪并重,补中有开,开中有补,方为合法。补虚之药,多以培补脾肾之品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王志远 《武当》2012,(9):23-24
[正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校勘][姚本]作"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轻。"[图本]作"左重则左必轻,右重则右必轻。"[诠释]此处之"重"者,指"实"也,虚实之实。非填实之谓重也。实者充也。惟实至虚生;实者真也,返归浑朴,培固本元;实者有也,有者始也,始极而终,终始随也;实者动也,动而生机,神活机变,分阴阳也。虚者空也,惟空始能容,惟虚始能生实;虚者伪也,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动作讲究以柔克刚,上虚下实,虚实交错的浑圆效应,以及在空间上呈现一种弹性,螺旋曲线的运动.其反映了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人生思想和儒家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8.
在太极拳运动中,周身各个环节,普遍存在一虚一实,还因为在研究和确定虚实问题时,由于注重的对象有所不同,区分虚实方法及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练习太极拳初期也常常会出现虚实不分的现象,这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内涵,笔者想对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现象神秘化、表演精细化、"门子"科学化、形式民族化构成当代中国魔术的本体;技术性、借物性、益智性、审美性构成当代中国魔术的特征。中国魔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魔术更是把魔术表演和艺术之美相结合,成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国魔术中的"魔"是虚的现象,"术"是实的方法。魔术师表演时,必须做到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用来表达魔幻的目的,使观众误认为虚  相似文献   

20.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