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六月红"早熟芋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六月红”早熟芋是永定县特有的多子芋品种。在其发展中,存在着品种退化、产量品质下降,生产规模小、栽培管理粗放以及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通过建立“六月红”早熟芋脱毒快繁基地.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开发芋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建立和完善“六月红”早熟芋科技服务体系,以促进“六月红”早熟芋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的表演,阅读着早熟的作者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成年人而已。确实,许多人在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儿童“兴趣班”、“特长班”生意特别红火就是最好的例证。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正如不少学者、教育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早期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  相似文献   

3.
钱早熟     
一般说某某孩子早熟,多指“性早熟”。生理学上称由于脑上体退化过早,引起性腺过早发育,从而使生长加速,长骨和骨骺提早融合的现象为“早熟”。性早熟的问题,事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确实不可掉以轻心。但早熟的根源弄清了,还是容易防患未然、对症下药的。而孩子们的“钱早熟”,即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表现出的一种“早熟”现象,似乎一时还让人理不清什么头绪,以致许多成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小学生“早熟”现象已引起各界关注,这里所说的“早熟”,是指与孩子年龄不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等表现。物质营养过剩精神营养不足小学生“早熟”,从物质方面看,是营养过剩。今天的孩子,过多地摄入高糖、高蛋白、高脂肪,进补各种营养保健品。过度的营养,实际上起着催熟的作用。从精神方面看,则是营养不足。富有情趣而格调健康,适合孩子阅读观看的文字音像作品,实在太少,精神营养不良自不待言。而孩子们能阅读到的,多是供大人们茶余饭后作为谈资的东西。“早熟”会降低智商“早熟”是时代发展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关…  相似文献   

5.
一种危害性绝不亚于消费早熟的经济现象——“劳动行为早熟”,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符钢战和他的同事们,在对上海几十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职工中普遍存在着追求和攀比舒适、安逸的工作条件而鄙视苦、脏、累的工作岗位等现象。他们认为,在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大量存在、工业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正> 青少年犯罪,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有些青少年之所以犯罪,往往与其个体生活的消费早熟有关,因此,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代亟需研讨的课题之一,以便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预防和心理矫正。在青少年的“早熟”方面,心理学家早已进行过很多纵向的研究和横断面法的研究(详见[苏]科恩著《青年心理学》第一、二章)。不过,在这些研究中所说的“早熟”,大多是指以生物基础的性成熟的提前来说的,或者说是生理成熟的提前、青春期的提前。但是,人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就“成熟”与“早熟”的概念来说,不仅与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通过对张爱玲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的性格由三种特质构成,即:敏感、早熟;沉静,孤僻;悲观、冷漠。这种性格影响了其创作风格,使其创作风格“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令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从7岁起到现在,方舟写了21个本子,最厚的一本,写了5万字,最小的一本,就是那本薄纸簿。全部是手写。因为书桌太乱,这些文字,是在床上,地上,茶几上,膝盖上写的。她戏称:“我妈用电脑写作,我用‘身体’写作。”这些本子整理成了两本书。有人问方舟:“你是不是早熟?早熟到底好不好啊?”她说:“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有人问方舟:“你这么早熟,会不会早恋啊?”她说:“会啊会啊!我都早恋好几回了。”她这样回答,我有点意外。因为我一直避讳承认和试图否认她是早熟的。孩子发育早,不管是指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大人来说,好像都…  相似文献   

9.
<正>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在现代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作一浅论,不当之处,恳求指正。一、“中国文化早熟”说“中国文化早熟”说是梁漱溟认识中国文化的钥匙和立论之本。他曾指出,“中国文化早熟”不仅是“我民族历史特征”,且为探索中国文化一切问题的总问题,“洞见利病得失之所在”。“中国文化早熟”说最早见于《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实际上它是梁的“三大文化路向”说的逻辑推论。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下简称《哲学》商务书馆1987年影印本第53页)。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相似文献   

10.
杜十娘早熟的身体里始终酝酿着对爱情神圣执著的向往与追求,怒沉百宝箱,葬身鱼腹,是她对自我的救赎,从某种程度上说,象征着女性在斗争过程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然而,“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她的爱情生命始终无法实现突围。  相似文献   

11.
大概谁也不会否认今天的孩子是越来越趋于早熟了,而且这种早熟并不单单表现在生理上,更表现在心理、学识、能力诸方面。自然,如果“早熟”仅限于这些方面,对各位父母来说,谈不上是件可怕的事。因为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早熟本在情理之中,而且为不少人梦寐以求。诸如6岁的初中生、12岁的大学生、14岁的篮坛巨人等等,像如此早慧早熟者,哪位家长不希望有一两个落人自家以光耀门楣?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的表演,阅读着早熟的作者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成年人而已。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学生的早恋现象犹如阵阵春潮,不断地冲击着少男少女们早熟的心,也不断地冲击着校园里古老的传统教育观念。于是,昔日里习惯于唯老师之教是听,唯父母之命是从的中学生们,已不再循规蹈矩地安分于平日里近乎刻板的生活学习模式,而开始情海微澜,心猿意马起来。虽然学校均采取过种种措施严加教育,但仍有部分学生能游刃其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当前青少年生理上的普遍早熟和现代社会不健康性信息的泛滥造成的;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医治“早恋”时,切脉不准,处方不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当代的“早恋”学生,有相当一…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的一个小男孩老是爱抱女孩子、亲女孩子。当阿姨斥责他时,男孩委屈地说:“我爸爸也是这样的。”这类现象表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示范作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国外许多专家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尽量避免性爱行为。多看大人的“游戏”,会使他们早熟,会过早地对性产生兴趣,寻求刺激。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念书识字都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15.
思想套子长期以来,我们在写作问题上过分强调“文以载道”,习惯于用揠苗助长的方式期待学生思想的早熟和观念的速成,于是,主题的意识形态标准成了判断作文好坏的绝对尺度。在这种思想霸权的钳制下,学生交出了自己思考的主权,重复着“真理”的声音,具有了单纯地追求所谓“崇高”“庄严”“积极”的“伪圣化”倾向。因此,在作文中,他们总是把先前已储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和内核,“在那种先入为主的崇高、光明和美好的理念支配下,纵情礼赞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发展远景的诱人。思想的触角只停留在生活的表象而未探入复杂的深层,情感的…  相似文献   

16.
在200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房祖名与成龙以父子档出现。一出道就被众多媒体誉为“龙太子”“超级新人”的房祖名却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下面,而是想凭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番事业。以一曲《要强》火了一把之后,房祖名立马又投入到新戏《早熟》的拍摄。他还有一个现在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愿望,希望有那么一天,人家会指着成龙说:“瞧,这个就是房祖名的老爸!”  相似文献   

17.
六月,万紫千红,阳光明媚。 六月,我与同伴相约来到“一传三百年”,据说那里有全城最正宗的牛肉面。 一个八九岁系着围裙的男孩儿端盘子端碗地里外忙活着,我们忍不住仔细打探:“小孩儿,你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校园?” 男孩儿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早熟的样子让人生怜:“我来自美丽的大草原,父母想多挣钱,所以到这儿来卖牛肉面。等我有了钱,要建一所好大好大的学校,让没钱的娃娃都来把书念。”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教师》2012,(33):9-9
仇立平: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阴盛阳衰”现象并不完全是男生“晚熟”导致的,而是整个中小学的教育要求相对于青少年智力水平的“早熟”而产生的。(来源:东方网)  相似文献   

19.
时下,走进一所中小学的校园,学生过早的成熟表现都会让人感到惊讶。他们“规范”的语言、“标准”的礼节、“到位”的角色表现,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更是“规范”到了极点。他们表现的“成熟”程度,成年人都有些手足无措,甚至“望尘莫及”。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这样的人格早熟就应该是一种不幸。一个孩子如果还从内心里以此为荣,那么这样的教育观象就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学生何以会如此“早熟”?我们到底是如何施教的?人们不禁要问:小学校里学生都“规范”得像大学生—样,就是真正的“养成教育”吗?说到“实验”,学生一夜…  相似文献   

20.
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是十九世纪文学与哲学领域内的两位怪杰。一个是带着哲学的深沉的诗人,一个是带着诗的激情的哲人。他们承受着数世纪以来人类精神的苦痛,从彼此的领域出发,探索着人生的奥秘,对“理性王国”中人的灵魂进行着残酷的拷问。他们的揭露与呐喊,动摇着迄时为止支配着欧洲文化的理性主义与基督教传统。这一对“新生世纪的早熟的孩童”,及早地感到了未来世纪人类精神的危机,以他们的怀疑、否定和预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