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早在1946年我国广播电台创建之初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要加必要的通…  相似文献   

2.
陈宝瑞 《新闻导刊》2005,(6):32-32,33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XX市XXX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电台广播XX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埃德里安·默本、史蒂夫·杨格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他们指出:“广播记者在准备稿子时就必须始终考虑到耳朵。”广播新闻要为“听”而写,必须注意做到“上口”和“入耳”,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09,(20):61-62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犹,像;不及,不够。后来就用“过犹不及”指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相似文献   

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月16日和3月16日举办“倾听世界——国外广播特写赏听会”。和以往赏听活动不同,这两次赏听会分别邀请德国有影响、有成就的广播特写制作人晏思·加瑞克和玛尔特·亚斯伯森先生出席,同与会人员交流。  相似文献   

6.
5月12日,中央档案馆举办了“纪念‘5·12’特大地震大型洮砚”接收仪式。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段东升在仪式上说:“这次中央档案馆接收纪念‘5·12’特大地震的大型洮砚,既是对一年前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的纪念,也进一步丰富了国家级档案馆的馆藏,同时也体现了公民对档案馆永久保存各种档案的认知。”仪式由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主持。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与约翰·贝克合作的开创性著作《注意力经济》一书中,系统地探讨了注意力对商业经济的影响。广播既是喉舌,也具有产业属性。沿着“注意力”这个独特视角审视我们的广播运营战略,好比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洞开一片新的天地,在广播的运作和经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8.
行业,最初指正业。《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里说魏武帝曹操少年时任侠放荡,不务行业,也就是不务任何一行正业。常言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而曹操则哪行也不治,而专施权术,以图大业。《北齐书·赵彦深传》说当时“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就是  相似文献   

9.
毕新 《记者摇篮》2010,(8):60-60,55
汽车时代到来,广播找到了适合新的媒介竞争环境的发展模式,沉寂多年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美国传播学者雪莉·贝尔吉指出“汽车中每5位成年人里有4位每星期听一次广播”;哥伦比亚大学一份报告则认为:“广播是一种几乎能够伴随所有行为的媒体。”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为虎作伥”要弄清谁是虎谁是伥 《太平广记》卷四三。引唐·裴铡《传奇·马拯》:“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孙中山《革命原起》:“适于其时,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之清廷为尤甚。”  相似文献   

11.
近日,某省级卫视的女主播在节目《帮女郎,帮你忙》结束时,播报了一个观众短信——“××(地名略)的贾君鹏,你老婆要生了”。对此,该女主播在节目上恭喜“贾君鹏”,让“他”别看电视了,赶紧去医院。殊不知,“贾君鹏”是网络流行句的主角,那个短信,是观众恶搞而已。有网友对主持人的阅历表示怀疑,劝其应该多上网,才能让这样的笑话少出现。(7月28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12.
朱小燕 《新闻实践》2009,(11):56-57
一个网络编辑如果只会复制粘贴,按部就班,如同机器般没有思想,又凭什么赢得网友!复制的内容永远属于他人。网络编辑应该学会整合信息,带领网友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美国在线的创始人、CEO斯蒂夫·凯斯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我们也没有消息来源,因此,  相似文献   

13.
“贾君鹏事件”: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平  王子毅  董朝 《今传媒》2009,(12):16-18
一、贾君鹏事件:新媒体“媒介事件”的典型文本1.“媒介事件”的概念演变:从卫星电视到新媒体1992年,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施彦涵 《中国广播》2006,(10):22-24
中国广播界的盛事,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主办,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广播百年/中国·云南广播节”,2006年9月6日至9月10日在昆明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在圣火传递,喜迎奥运之际,在“六·一”儿童节这个欢庆的日子里,武汉市文化局、武汉闻一多基金会在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2008年‘马良杯’武汉市少年儿童书法、绘画大赛”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获奖选手代表、学生家长、市少儿图书馆及十三个区图书馆负责人、辅导员100多人参加了活动。原武汉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相似文献   

16.
“窥一斑而知全豹”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现在,多用此句形容通过局部了解全部。2008年12月30日,《大众日报》刊登的《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就是通过“窥”到的“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这块“斑”,知晓寿光市多年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商业化趋势——面向未来的世界广播(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勉之 《中国广播》2004,(11):30-32
不要说在各发达国家,即使是在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也已经被安排进了日程表。“数字型广播是广播业的未来,这不是是否参加的问题,而是何时参加的问题。数字技术的来临对听众而言将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对广播业主而言则是更激烈的竞争、上升的成本和滚滚而来的商业利润。”(引自英国广播公司理事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布兰德的《未来将是大有可为的广播时代》)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一位市民无偿捐赠给×××档案馆一本七十年代“××××人员介绍信“,当我们看到这份材料时,很是诧异.按常规,这种材料本应足保存入档的材料,即便是不应入档,也应是监销处理的材料,为什么会在个人手中呢?在向该市民表示感谢的同时,我们也追问了此材料的来源.该市民告诉我们,这份材料是他在废旧市场买到的.当他看到这个材料时,感到很是新鲜,也很好奇,所以就买了回家,想自己保存收藏.在一段时间后,该市民档案意识逐步增强,认识到这些材料还是应放入档案馆保存比较稳妥.因此,将这份材料捐赠给了档案馆.……  相似文献   

19.
冷怀明等[1]同志,在<正确表示相对离心力的量和单位符号的探讨>一文中,则从Frc=Fc/W=mω2r/mg(=ω2r/g)的定义出发,认为离心力的单位为1,其惯用“单位“符号“×g“或“g“应省去,这样才符合国家准规定的基本原则.道理说得通,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20.
冷怀明等[1]同志,在<正确表示相对离心力的量和单位符号的探讨>一文中,则从Frc=Fc/W=mω2r/mg(=ω2r/g)的定义出发,认为离心力的单位为1,其惯用“单位“符号“×g“或“g“应省去,这样才符合国家准规定的基本原则.道理说得通,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