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初中择校仍是大问题,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导致老百姓只能被动选择学校。从初中择校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目前存在两种择校现象:一种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引发的,属于被动择校,只有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之后才可能消失;另一种则是老百姓自主选择教育的行为,是老百姓行使教育选择权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治理择校,就必须“消灭”薄弱学校,下大力气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桑植县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调整校长队伍、创新目标管理机制、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素质、加强薄弱学校教师支持机制、力推课堂教学改革等措施,迅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缩小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间的差距,为解决"择校"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3.
薄弱学校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消除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在我国,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择校现象越来越普遍。改进薄弱学校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薄弱学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与大多数学校相比.办学条件较差、学校管理不良、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高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总体来说.薄弱学校是制约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径”。是导致城市“择校”问题的直接根源。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对城区薄弱学校的改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3年前,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还是一所薄弱学校。为了转出三江小学,舍近求远择校到心仪的实验小学,胡子文一家不遗余力地往来奔波,备受煎熬。  相似文献   

6.
教育微博圈     
《教育》2012,(3):9
@朱永新:如何破解择校难题?我们应鼓励重点学校去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政府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薄弱校进行倾斜,多一点雪中  相似文献   

7.
《教育情报参考》2005,(4):15-15
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2004年12月19日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利于解决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月览     
《生活教育》2010,(12):87-88
10招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 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部门近日下发《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为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提出10大措施: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完善招生入学政策;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为“薄弱学校”辩护:基于教育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需要辩证分析。其产生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优质化发展中产生出的薄弱、品牌打造中催生出的薄弱、择校过程中分化出的薄弱。"学校撤并""集团化办学"不是薄弱学校改造的应然路径。薄弱学校的生存不能依从市场的规律,而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所承担的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责任的"无限赋予"使一些义务教育学校成为现实中的"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问题不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而是不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2004年12月19日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利于解决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孟令武 《教育探索》2000,(12):70-70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存在一批被称之为“薄弱校”的学校。这一现象,是学校建设中的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薄弱校由于办学条件、领导力量、师资水平比较差,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薄弱校的现状与学生家长的期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由此出现了沸沸扬扬的择校现象。择校现象又引发出基础教育收取高额学费等诸多弊端,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言而喻,加强薄弱校的建设,是制止择校现象的有力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平等原则,充分发挥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12.
3年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还是一所薄弱学校。为了转出三江小学,舍近求远择校到心仪的实验小学,胡子文一家不遗余力地往来奔波,备受煎熬。而在短短3年当中,家门口的三江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薄弱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择校”问题,遏制教育腐败的重要途径。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应采取“不均等地对待不均等者”的不均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薄弱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实现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择校"问题与遏制教育腐败的重要途径。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应遵循"不均等地对待不均等者"的不均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优质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流动尤其是上行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然而,我国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病制约着教育对社会流动正向作用的发挥。比如,教育内容城市化倾向造成知识与权力的"共谋";文体特长的"僭位"导致社会阶层内部的再生产;"择校"现象容易扩大社会阶层差距。为了实现教育对社会流动的正向作用,需要改进教材编写,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规范重点学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到2012年底。黑龙江全省65%的初中、小学要达到标准化.58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2015年底85%的初中、小学达到标准化,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所有县域都要达到初步均衡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李秀芬 《云南教育》2007,(8X):46-47
择校现象一直存在着,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可以说,只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别,只要公民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只要教育资源不公平,择校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黄梦颖 《教育文汇》2014,(21):18-22
优质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流动尤其是上行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然而,我国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病制约着教育对社会流动正向作用的发挥。比如,教育内容城市化倾向造成知识与权力的“共谋”;文体特长的“僭位”导致社会阶层内部的再生产;“择校”现象容易扩大社会阶层差距。为了实现教育对社会流动的正向作用,需要改进教材编写,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规范重点学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薄弱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实现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择校"问题与遏制教育腐败的重要途径.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应遵循"不均等地对待不均等者"的不均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苏尚锋,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教育社会学博士,主持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择校行为的信任逻辑"。为孩子上学择校,是很多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否需要择校?选择什么学校?如何才能择校?择校的效用到底有多大?人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教育资源上所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