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说阅读教学,如果用单调枯燥的抽象思维代替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自然就无法体会阅读过程中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而体验式小说阅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解读文本,主体亲历体验并获得相应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高效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建国 《现代教育》2003,(17):89-89
体育审美过程,其实质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美感享受。一般地说,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更深刻地感受审美对象;通过想象,活化和丰富审美对象,体验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  相似文献   

4.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家审美心理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导致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缺失性情感体验一方面促使主体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主体生成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由于这些特定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形成了贬谪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意蕴层面上特殊的心理蕴含,从而使贬谪者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得到超越性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审美体验.”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事物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而音乐是被世人誉为最具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新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  相似文献   

6.
刘亮 《广西教育》2014,(21):33-34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情感教育,并认为美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审美情感体验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主体对自我存在方式的高度自觉,或者说是主体对自我心理活动的瞬间体悟。审美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体验活动,包含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并伴随复杂的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7.
音乐表现是人类自我表现方式的一种,是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心灵和情感体验的外在体现。故音乐表现能力是主体将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通过外部情态来展现的能力,是人们运用演唱、演奏等表现形式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响媒介来抒发音乐情感的一种能力。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创作过程是由动力情感、主体情感、体验情感、对象情感共同作用而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动力情感具有偶发性、持续性、变化性、自控性的特征;主体情感具有稳定性、倾向性、理智性的特征;体验情感具有实践性、本真性、多样性、深刻性的特征;对象情感具有审美性、自主性、感染性的特征。动力情感推动主体情感和体验情感的活动,主体情感一方面融化在对象情感之中,一方面又跳出来,从理性角度对对象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判断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搏斗,相互突进。体验情感是主体情感和对象情感的中介。对象情感一方面接受主体情感的渗透,一方面反向刺激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9.
自然语言包含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艺术语言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体验,是发话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它唤起了人们情感的愉悦,激发了人们心灵的力量。它是发话主体心象的真实性,心象浸润着发话主体心理特质和精神内涵。它遣词造句突破常规的语法,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它反映了发话主体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体验——审美教育的本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的世界也就是情感的世界。借助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使个人的全部思想、情感倾注甚至渗透到所见所闻的美中,对所见所闻的周围世界之美给予智力的和情感的评价。审美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审美体验课程不再是一种“共性化课程”,而是一种“个性化课程”,凸显审美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11.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周宏 《教育艺术》2003,(10):22-23
美术,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视觉审美艺术。作为其基本形式的绘画,也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表现和最初步的创造,具有极高的情感性。传统的绘画活动往往以模仿学习为主,一些教师注重绘画的结果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绘画过程审美情感的培养。反映在学生美术作品当中机械模仿的成份过多,画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文学是一种新兴的优美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艺术家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想象;“虚”与“实”共同创造了电视文学的美感,形成了电视文学特有的意境;电视作品的美感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电视文学的审美就是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审美教育依附于德育,或者说把审美教育当成德育的一部分,所以,传统美育注重的是教育者由外而内地向受教育者个体内心输入先验性的、只有共性的“美”,实际上是以一种共同的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认识,而不是侧重于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审美对象的一元解读,以教师或教参等先验性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二是对审美主体的个性钳制,限制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个性情感的创造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审美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情感逻辑的心理基础,这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对审美情感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审美情感是指人对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观照时,组成审美经验的诸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按一定的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其核心是“忘我”,即超越自身生理和功利需要的控制,主体获得自由自主的解放。美术教育中儿童的审美情感是指在对儿童进行形体感、色彩感、线条韵律感、空间感、构图感等直接感性方面的培养过程中,蕴涵在儿童视觉对象的欣赏、创造活动中,组成审美经验的诸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按一定的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7.
王建国 《课外阅读》2010,(11):152-153
高中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旨在通过音乐审美促进人文审美情操的培养。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情感的传递是最能深入审美主体心灵的,所以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的中心。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求最佳的审美效果?本文着重论述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强调情感体验的必要性,并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情感体验培养正确审美意识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关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枬 《教育科学》2001,17(4):51-53
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及蕴涵情感的领悟能力。它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进行审美的先决条件,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领悟等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审美能力既是审美欣赏能力,也是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美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其特质是情感审美,教育方式是以艺术美去育人。美术教学艺术是情感交流的艺术,它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和心理体验,所以美术教学在学生审美情感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恰当的时机,通过教学立意的提升,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赋予我们美术教学过程更深的内涵,让她们在学习和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奔向更加完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