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舆论要不要引导?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工作中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影响,一些人片面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认为引导舆论就是对新闻的限制和强制;有的以“无冕之王”自我标榜,把新闻舆论视为超越于任何党派之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有的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想方设法抵制上级主管部门的所谓“干预”,等  相似文献   

2.
新闻舆论要不要引导?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工作中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影响,一些人片面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认为引导舆论就是对新闻的限制和强制;有的以“无冕之王”自我标榜,把新闻舆论视为超越于任何党派之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有的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想方设法抵制上级主管部门的所谓“干预”,等等。很显然,这些看法都是不能成立的。任何社会舆论,都是一定阶级、政党、团体、阶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当前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为了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求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是为了引导舆论,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更是为了引导舆论。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把握适度、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但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新闻与社会舆论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专家指出,“社会舆论通过新闻事业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威力;新闻事业则把舆论作为反映对象,依靠社会舆论来获得力量,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引自郑旷主编《当代新闻学》第90页)这段话,恰到好处地界定了社会舆论与新闻事业的关系。我感到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新闻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方  相似文献   

5.
舆论引导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与“三贴近”紧密相关。要创新舆论引导,必须遵循新闻规律,把握舆论特点,强化受众意识,实现有效传播。必须在“三贴近”中通过捕捉新闻亮点,追求本质真实,树立舆论形象;通过反映新闻热点,注重理性分析,正确引导舆论;通过透视新闻焦点,重视言论作用,开展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6.
何兰生 《中国记者》2022,(12):19-23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自擘画部署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农民日报社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强化“三农”舆论引导,不断尝试突破创新,以问题为导向,  相似文献   

7.
曾祥敏  李佳佳 《传媒》2023,(24):15-17
<正>顺应融合势态,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总体传播效果的要求,也是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再次凸显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也对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出新要求。在当前舆论生态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着“自媒体”舆论生态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伴随一起真相迟到的枪击案,“新闻搭车”一词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新闻搭车”是一种新闻的借机表达,也是一种舆情的借机搭车,其后果在增加了表达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频出的舆论热点让引导应接不暇,跑偏的舆论话题干扰议题聚焦深入,舆论的众声喧哗让共识更难达成.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打捞沉没声音,避免舆情压抑;推动舆论共振,防止舆情停滞;构建公共领域,规避舆情误读.  相似文献   

9.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对新闻界提出的殷切希望,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肩负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应用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和处理引导舆论中的一些矛盾关系,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提高引导舆论的总体水平,使新闻媒介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闻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新闻事件、社会舆论是客体,新闻媒介、新闻传播是主体。引导舆论,是在新闻传播主体正确反映社会客体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所谓新闻舆论的有效引导,就是新闻舆论传播后在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舆论及舆论导向的问题,是新闻界讨论较多的热门话题之一。这种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要指示精神,使新闻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把舆论和新闻舆论混为一谈,忽视了舆论的客观性和群众性;有的把舆论导向和舆论批评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丁柏铨 《新闻界》2024,(2):4-14+72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闻舆论工作有着多方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根本路径。实现“第二个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十个重要的‘元素’”和“三个方面的‘内核’”,将能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还包含了许多方法论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可引导新闻舆论工作者增加作品底蕴,使作品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专 著《新闻舆论引导论》 ,作为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新闻舆论引导研究”的最终成果 ,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7月出版。这一成果 ,是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丁柏铨教授的主持下 ,由课题组全体成员用三年时间完成的。近十年来 ,人们对于舆论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各级新闻传媒普遍增强了导向意识。新闻传媒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 ,在实际操作的层面 ,新闻舆论引导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理论研究的层面 ,新闻舆论引导也还有许多亟待进…  相似文献   

13.
浅析新闻评论的作用和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被誉为影响、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新闻评论具有反映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新闻评论的要求有哪些?本文从新闻评论的作用和要求来认识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4.
作为“引导舆论的旗帜”、“影响传媒的灵魂”,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新闻评论以其快捷、简短、深刻等特点日渐成为舆论倾向性最强的新闻作品.在彰显媒体风格、引导公众思想、解决现实问题、争夺读者群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全新媒介环境下。面对媒体间的激烈竞争,新闻评论应在“坚持”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传承个性,力争更好地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增强新闻舆论引导有效性的思考沈世纬“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肩负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克服新闻舆论引导上一般化、表面化、简单化的流弊,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注重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与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是党交给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也是主流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48字”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中,强调“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面对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占据主导,如何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是政协报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凋指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我们应当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信息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极端重要性,精心筹划,精心实施,推动军事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剑 《视听纵横》2007,(6):82-83
所谓舆论引导能力,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的能力,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影响公众的立场观点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的能力。本文从作者主播《经视新闻》的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发挥主播在提升电视新闻栏目舆论引导能力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简论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实质新闻职业,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它是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及其它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行社会调控和舆论引导的职业。人们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作为“信息传媒”和“舆论手段”的新闻传媒。而社会要求得稳定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因为根据新闻传媒提供的新闻及各种信息服务,人们可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以便更有效地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而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则可以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控与舆论引导,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