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2.
徐萍 《中国德育》2006,1(5):78-78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能比较轻易地取得步入成人世界的“通行证”,儿童与成人分享着同样的秘密与信息,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并且有向低龄  相似文献   

3.
刘爽 《辽宁教育》2014,(12):23-25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儿童和成人在风格和价值,举止和穿着等各个方面越来越难以分辨了。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的娱乐方式为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所代替,出现成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童年游戏的消逝也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冯立伟 《江苏教育》2022,(63):42-47
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是文化的产物,儿童走向成人的标志是文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对儿童思维方式的培养、信息的控制权以及秘密与羞耻感的存在至关重要。但是现代技术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些界限,从而导致了童年走向消逝。事实上,对于童年消逝的担忧处于成人的语境之中,童年具有时代性,波兹曼语境中消逝的是印刷时代的童年。在技术时代下,童年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存在及教育价值,并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5.
“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的社会现象让当代的成人总是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这里的孩子包括18岁以下的儿童也包括18岁以上的“年轻成人”。透过这些现象,人们发现“童年”这个区别成人世界的概念如今变得不够明晰,或者说“童年”正渐渐与个体的生理年龄剥离,“童年的消逝,青春在蔓延”。  相似文献   

6.
"童年正在消逝"是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核心论断。波兹曼运用媒体生态学的方法阐释"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童年的消逝"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现代化过程中信息科技的持续影响下,"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开始受到腐蚀和消解。"童年"会逐渐"消逝"的断言,不仅引发现代人们对信息时代儿童与童年的关注与反思,对当今儿童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7.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让世人感到童年已逝,而吴岩的儿童科幻小说却以其独特的双重双逻辑支点紧紧抓住了“童年”。文章分析了吴岩儿童科幻小说中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科学因素与奇幻色彩一内一外两对双逻辑支点,阐明了其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真正关照,并证明“消逝”的“童年”正在当代儿童科幻小说这一文体中回归。从吴岩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的某些模式化,亦可见其微妙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我们现在不断地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巩固与辐射成人世界的"话语霸权",侵占儿童的领地,儿童的方式不断地被解构,最终将导致儿童在向成人社会加速迈进的过程中逐步丧失儿童自我。儿童节年年过,又一个儿童节即将到来。古往今来,把儿童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最纯最浓最真挚。突然有一天,有人发出了警告:童年即将消逝。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科幻的推论,而是有根有据的判断。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后期写下了两本振聋发聩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影响巨大。他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在不断地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巩固与辐射成人世界的"话语霸权",侵占儿童的领地,儿童的方式不断地被解构,最终将导致儿童在向成人社会加速迈进的过程中逐步丧失儿童自我。儿童节年年过,又一个儿童节即将到来。古往今来,把儿童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最纯最浓最真挚。突然有一天,有人发出了警告:童年即将消逝。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科幻的推论,而是有根有据的判断。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后期写下了两本振聋发聩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影响巨大。他的  相似文献   

10.
童年具有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双重意义,认识童年的意义与价值,对人们正确看待童年至关重要。有证据表明,现代童年正遭遇着童年消逝、儿童成人化的危机。伴随着童年危机,儿童正与传统儿童游戏、儿童活动、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渐行渐远。为应对童年的危机,成人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童年观;以审慎的方式对待儿童;坚守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11.
童年禁忌是成人社会基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价值期待所建立并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制的统称。禁忌不仅对于儿童,而且对于成人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童年与禁忌是共生的关系,禁忌一方面推宕着童年,另一方面又催熟童年。由此可见,成人对儿童设置的禁忌本身是矛盾与割裂的,导致延长儿童的童年以及希望儿童早日成熟的矛盾与割裂,使得童年的历程充满了冲突与痛苦。童年禁忌本质上是成人对于儿童的规训,集中体现着成人与儿童权力关系的纠结。  相似文献   

12.
杜传坤 《学科教育》2014,(1):95-100
“捍卫童年”在当代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意味着童年陷入了某种危机.童年的价值性存在是“童年消逝”的焦虑之源.“捍卫童年”隐含着本质论的立场,它对童年“纯真”的假设合理化了对童年的过度保护与控制,从而可能强化社会规训的“正当性”,进一步造成儿童的弱势地位.因此,在尊重必要界限的前提下,弱化现代性话语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所谓本质差异,在一个共性的空间寻找可以对话的语言,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客观的时间经历,童年是不可能消逝的,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是童年体验的消逝.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和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童年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童心、童真和童趣为基础的童年体验.保卫儿童的童年就意味着保卫儿童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14.
提出童年正在消逝论点,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当前儿童生活状况的一种担忧,对教育是一种警示。它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复杂关系,帮助我们走出成人中心主义,站在儿童这边,设身处地从儿童立场看待教育问题,提醒我们注意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将儿童尽快地社会化,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责任;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活,享受他们这段生命历程所特有的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样也是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童年的消逝》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写作出版。作者认为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模糊了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界线,最终导致童年的消逝。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对儿童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呼吁全社会应采取措施,遏制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童年的消逝》是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一部力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心理学、历史学、人口学和语义学等多方面知识,阐释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论题。作者认为,童年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对某一阶段象征性成就的描述”。童年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在言谈举止、能力等各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差异。当这些差异现实地存在并被整个社会普遍认可时,“儿童”便开始出现;而当这些差异越来越小以至最终可以被忽略时,“儿童”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依据,开始消逝。作…  相似文献   

17.
俞国平 《教育》2015,(10):76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作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指出":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的人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当这群人审视当下的社会形态,在电子媒介、功利色彩的作用下,成人又重新回到心理年龄上的童年,儿童则在加速成长,成人的儿童化和儿童的成人化正在加速发酵,其产生的后果将是"童年的瓦解"。一直以来,这群人总是处于自己成人立场的思维系统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开始模糊,儿童与大自然还有大社会疏离,与文字阅读的距离渐远。"童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童年的消逝不单纯是图像时代的各类媒介所致,而是社会的观念、文化的导向使然。因此,重要的不是反对媒介,而是要在文化和教育中捍卫和发展童年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与顺应"现实",这样童年才能在图像时代中被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周闻 《中国教师》2004,(8):55-56
一、童年消失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在电视发明之前,儿童的社会角色和认同的发展要受限于他们所在的场所,通常是师长们所认定的适宜场所。而现代电子媒体则使他们有机会“虚拟”式地介入成人生活,使儿童可以轻易地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最终促成了成人与儿童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是要通过对大人秘密的维护,给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败德丧行”乃是极危险而不健康的。一直要到儿童的“羞耻心”已转化成为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20.
“复数的童年”是对童年概念本身多重意义的探寻,更是尊重童年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复数视野中的童年具有截然不同的形象:“非主流”的童年代表了与西方话语体系相异的童年,“不平等”的童年彰显了不同阶级中的童年,“没有儿童”的童年体现出成人操控下的童年,“消逝”的童年再现了电子时代中的童年。童年并非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利用多维的视角对当下的童年文化进行审思不仅有助于构建相对完善的童年概念,还有利于开拓丰富多元的童年文化,充分凸显童年议题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童年在社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