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荀子曾做过“兰陵令”,晚年在兰陵著书,死于兰陵并葬于兰陵。兰陵,具体位置应该是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境内。荀子提倡的“王霸并用,礼法双行”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当今也应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应该重视对荀子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7):I0002-I0002
7.荀子一、生平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学家。他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至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之间。他曾几次去当时学术活动中心齐国的稷下,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他曾依楚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莒南县)令。春申君  相似文献   

4.
荀子在兰陵做过十多年的县令,卸任后在兰陵著书立说教授生徒多年,最后终老兰陵。他的重学培育了兰郯的好学之风及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他的隆礼造就了孟氏礼学的独步一时。他的义利兼济、上行下化,先德后刑、先教后杀,隆信等政治法制思想则影响了兰郯士人的经世治国观。由此,兰郯两地出现了多位影响深远的经学大师和名重一时的朝廷重臣,他们继承荀子思想对汉晋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尊号为卿,汉时称孙卿。赵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详细生平无可考。15岁游学齐国,后赴楚国。曾任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斯。著有《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著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等。荀子总结与批判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有许多新颖性、先进性。如肯定自然运行法则的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相似文献   

6.
"叙述荀子生平"一事,始终要靠当代学者对历史资料的诠释和建构故事的一种"构想力"。在文献资料非常限制之情况下,勾勒出荀子的生平大概如下:荀子大约在公元前316年出生于赵国。他年轻时曾到齐国,当时应是15岁左右。荀子在稷下学宫研瓒到30岁左右,燕国战胜齐国迫使荀子离开齐都临淄,并在前286年到前278年间居留于楚国。后来秦军攻进楚国都郢城,齐襄王夺回临淄的事件让荀子回到稷下学宫,在这时期三度被任命为祭酒。在前265年,赵国由孝成王继位,应侯范雎在秦国掌政,荀子应该在这一年到前262年之间曾拜见他们以及秦昭王,此时也是秦赵争霸最后交锋的前夕。256年楚国灭鲁,荀子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接任兰陵令。我们无法确定前238年他被解任前是否曾一度离职赴赵国,但他在卸任后继续居住在兰陵直到去世。如果说荀子是在前237到前235年间去世的话,他的年纪应该是70岁后半到80岁。  相似文献   

7.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末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作公元前307年),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82年到前238年,最后隐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荀子一生游历各国,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好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  相似文献   

8.
由于荀子生平资料较少且矛盾较多,不少学者通过调和各条材料的关系来考订荀子的生卒年,从而得出荀子"高寿"的结论。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跳出"调和式"考证的藩篱,从"生命活跃期"这一视角出发,应该能够得出更为妥善的结论。通过五条较为可靠的材料,证明荀子的生命活跃期在前266年左右,而从《史记》本传所载的荀子于齐襄王时以五十之年游齐,得出荀子于前266年在49—63岁之间,与一个人生命活跃的年岁符合。以此为基点,可以证明《盐铁论》关于愍王末年"孙卿适楚"、《韩非子》关于"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的记载都不可信。最后,可以大致推定,荀子生年约在前328—前314年间,卒年约在前238年或稍后,寿约77—91岁。  相似文献   

9.
在简要概述兰陵文化内容资源、以兰陵古镇景区规划为主的兰陵文化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兰陵文化的深层内涵挖掘从价值理念诠释、旅游口号提炼、荀子文化的精确定位、内容资源的排查筛选几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并探讨兰陵古镇文化的创新开发,以期为兰陵古镇的文化旅游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韩非师从荀卿考论——兼及荀、韩思想之"异"与"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师从荀卿的经历是其生平事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和《李斯列传》,以及《荀子》《韩非子》等材料,对韩非早年求学荀卿的经历作了考论:时间在前255至前247(荀卿重返楚任兰陵令)年间,地点即在楚之兰陵;其所学内容更多是有关“帝王之术”的内容。荀子的儒家学说对韩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者思想在这一点上又体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在目前研究者更多看到荀、韩思想之不同、更多强调二者的对立性时,这种一致性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唐丽红)2012年10月17日第2版以《"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学术研讨会召开——学者提议基于荀子思想重建早期儒学谱系》为题报道了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邯郸召开的情况。全文1600多字,分为  相似文献   

12.
<正> 荀子名况,号荀卿,亦称孙卿,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先秦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且很有创见。他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思想放射着唯物主义的光芒。特别是他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基础上的教学认识过程的理论更是其教育思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3.
荀子思想与思孟学派有着复杂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表现于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评,而且表现于对其思想的转化和吸收。以荀子"积善成德"的观念为例,它实与思孟学派的《五行》篇关系密切。然而这种观念在《荀子》和《五行》篇中存在着异同,从中可以看出荀子对《五行》篇思想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荀子拓展了"善""德"观念的内涵。荀子把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他的"集大成"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4.
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三八年),名况,当时人称他为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法家学派著名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他为了宣传法家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各国,东到齐、鲁,西入秦、陇,南至楚、汉,北及燕、赵,他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北)讲学时,影响很大。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晚年曾任楚国兰陵令,死在楚国。  相似文献   

15.
《荀子·大略》篇中"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这句话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关于"行"的方面有千万,可为什么荀子却只言"礼"?笔者以为,这与荀子的整个礼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句话包含着荀子非常丰厚的礼学思想内容。本文拟从荀子说这句话的原因,即"礼"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内容,主要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荀子这句话的评价等,这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评析,以期能以小见大,有益于荀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人性论对于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从"化性起伪""礼法并施"和"闻、见、知、行"三个层面看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包含一定的人性论前提。荀子人性论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化性起伪,培养能力与道德;调节需求与生产,为政治服务;培养学思知行的圣人。同时,结合荀子的人性论做出教育反思。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统类"思想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礼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则,把握礼义之统,是个人道德成就和社会历史文化形成的根本。牟宗三等先生重视荀子的"统类"思想,同时指出,按荀子思想逻辑,其"礼义之统"是无根的,存在"本原不足"的问题。其实荀子自觉意识到这一理论难题,因而在人性论上做了结构性说明,并论证人之价值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张力关系中展开与实现。荀子思想赋予了现实中的人们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9.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与法家之师,其武德思想介于儒法之间。一方面,荀子继承了孔子武德思想的基本原则,他认同孔子"先教后刑"的基本治民原则,重视礼仪礼制对于社会治理以及"智"与"勇"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荀子融入工具理性的成分,对儒家武德做出了新发展。正视武力的现实作用,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中加以考量,从而为儒家重新介入现实政治找到了突破口。荀子武德思想,是理想性与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当今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兰陵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女,《金石萃编》卷五二有李义府撰《兰陵公主碑》,云:“公主讳淑,字丽贞,陇西狄道人也,高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十九女也……春秋卅二,以显庆四年(659年)八月□八日□疾薨于雍州万年县之干康里第……即以其年岁次己未十月辰朔廿九日□□迁窆于□陵。”《全唐文》卷一五三亦收此碑,但所记兰陵公主享年与卒年均与《金石萃编》不同,曰:“春秋(廿廿)二,以显庆三年(658年)八月□八日□疾薨于雍州万年县之平乐里第。”先考享年。据碑文,兰陵公主为唐太宗第十九女,但据《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唐太宗二十一女,按排列顺序,兰陵公主为第十二女,对此分歧,这里不拟详考。但无论是第十二女还是第十九女,兰陵公主在唐太宗所有子女中间按长幼而论是居中或居末的,据此而论,《全唐文》所谓兰陵公主享年“春秋(廿廿)二”有如下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