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卢有林 《辽宁教育》2012,(13):78-79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一 随着教改不断深入,对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该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分别提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其实是"手掌"的一体两面,二者要有机统一。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只是在于告诉他们道理,  相似文献   

10.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上活《品德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教活《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  相似文献   

13.
陈振伟 《考试周刊》2012,(57):120-120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路呢?  相似文献   

16.
佘成文  鲜文 《教育》2013,(7):60-60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的灌输,而忽视人文内涵的教育,就会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具有的灵性与生机的流失。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抽掉人文精神,一切教学活动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人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在课堂,洋溢人文之美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才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何如 《辅导员》2009,(23):44-4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少年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初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条件,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1.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培养主动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20.
<正>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总在思考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品德课才算成功呢?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要求,才能教好品德课呢?一、课程的导入要高效品德教学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