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管是哪一科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不是那几个让人‘头痛’的孩子,我们班这次准能统考全区第一,都是他们几个让我们和‘第一’擦肩而过"。是的,确实是因为他们几个让老师错失荣居第一的骄傲与自豪。但是,你有没有逆向思维问过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他们的"低能",让他们成为令你"头痛"的学生?其实是你这个自认为很卖力、很对得起学生的"好老师"让他  相似文献   

2.
<正>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在我看来,对手恰恰就是一面永远明亮的镜子。我一直认为,没有对手的人,是很可悲的。也许他们很有能力,但他们只能活在看不清的世界里,因为他们无法正确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他们几乎都是自大的,认为没有人能与自己相比。即便是这样,他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超越。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直  相似文献   

3.
爸爸妈妈一直说我太胆小,在人前不敢大声讲话。我真的胆小吗?我自己不这样觉得的。碰到蛇啊、老鼠啊、蟑螂之类的,我从来都没有像其他女生那样尖叫过。我应该不是胆小的,对不对?我只是不习惯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而已。可是爸爸妈妈说这样是不行的, 现在的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不能展现自己的人会被社会淘汰的。所以他们硬是要我参加这次的班委竞选,要我"锻炼"自己。我真的不愿意。虽然我的成绩一直都还不错,但我从来都没有当过班干部,我也自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我要如何参加竞选呢?为什么非要我改变自己?我想不明白啊! --小南  相似文献   

4.
<正>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呢,优点也有缺点也有,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一定要闪耀群星,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我这个人嘛,不是特别的优秀,成绩一般,长相平平,可是,即使这样,我也想表现得十分出众。就是这股成为众人眼中的骄傲的力量使我迎难而上,我相信自己一定与常人不同,一定有出众的地方,我摸索过,可始终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5.
我有不少朋友,在一起时无话不说。但在平日里,大家都很忙,很少见面,我觉得这样很好,朋友之间就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在古时候,是指那些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我不敢说自己是君子,但可以说他是我的奋斗和追求的生活目标。我也敢说,我的许多朋友都似君子。因此和他们的交往不多,联系也不是那么频繁,甚至像白水一样清白、清淡,这样的关系也许才是真正的朋友、好朋友。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成功是你心里面的成功,懂得分享、懂得倾听、懂得妥协、懂得坚持。这些学会了,很多事情自然学会了。"如果我很懂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会很悲摧,因为我三天两头会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懂技术,不代表我们对技术不尊重。而正因为我不懂,我才会好奇、景仰地看着他们说"就应该这么做"。事实上也是这样,阿里的云计算能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懂。这不是笑话。6年前,我们认为数据是未来的方向,认为云计算是未来的方向,但到底  相似文献   

7.
<正>儿子小学三年级了,在学习上总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时常生活在焦虑和担心中。想想自己班上的那些初中生,也大抵是这样,能认为自己出色的孩子寥若晨星。而我自己,何常不是这样?上初中时,我自己,我的同学,甚至班主任都认为我不会有出息。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自然不好好  相似文献   

8.
<正>他向每个陌生人借阅,他们低于生活的一生——许立志《安慰》2011-7-12)读这样的诗,你会感觉这是一个骄傲的人;可能正是他的骄傲和骄傲中不自觉的傲慢,而不是软弱,加速了他往高高的窗前挪移的脚步。许立志,深圳富士康公司的一位普工,诗人,2014年9月30日跳楼身亡。我谈论的是诗中的许立志,一位诗人在诗中的隐含形象;这  相似文献   

9.
孤立     
美国作家彼得海勒斯在《江城》一书中,谈到他跟自己那些中国学生的关系时,这样说: "每当我提起中国人的排外情绪,他们莫不生出重重防备之心.我据此认为,在他们的身份认同中,大街上随意骚扰老外的中国人身份大过于外国老师面前的学生身份.并且,仍旧有许多场合,学生们会很不爽地低下他们的脑袋.……只要发生这样的情形,我就会意识到,我正在教授的不是四十五个具有四十五种想法的个体,我是在教授一个群体,这样的时刻是他们整个群体想法一致的时刻.……站在全班学生面前,我这个外国人常常感到十分孤立."  相似文献   

10.
在大街上,有许多或跪或躺的乞丐,他们做出一副可怜像,向路人乞讨,哪怕是一两分钱的施舍,他们都会感谢再三。这样的行为我认为是非常不好的。特别是一些四肢健全、红光满面的男子,他们拥有劳动的能力,但他们却不想通过劳动来得到财富,而是想用别人的钱财来养活自己。虽然他们得到了钱和他们自己认为的幸福,但我觉得他们已  相似文献   

11.
<正>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针对这种想法,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有的学生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相似文献   

12.
"大一一个月了,想退学复读……"网友"干载难逢"在贴吧发出这样一则帖子,称"学校是‘一本',但不是‘211'‘985',专业不是很喜欢,但也不排斥.各位发表下看法,我参考参考."该帖引来众多网友跟帖:"别……~考研吧!""支持复读"……(据《山东商报》报道) 对"干载难逢"这样的学生来说,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高考.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他们舍弃了一切娱乐与休闲,刻苦攻读,他们相信,中学时代的所有付出,都会在大学里得到回报.但遗憾的是,进人大学之后他们就会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期待相差甚远,于是,他们便陷入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我非常庆幸自己的这段"惨痛"经历让我没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上弯路。我15岁时在美国纽约读高中,因为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身边认识的所有朋友非常"有默契"地一起选择退学步入社会,我一度考虑加入他们的行列。我整个学期都在挣扎,他们中有的人是因为真的不是读书的材料,有些人是因为觉得社会比学校更精彩。我两个都不是,我承认我受了他们的影响,但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我刚移民到美国没多久,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非常不适应,对完全陌生的学校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万平 《班主任》2014,(1):70-70
正真的,一点也不用犹豫,我知道,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眼睛是明亮的,心灵是敞开的,情感是纯真的,希望是明朗的,假使生起气来也是真实而不加掩饰的……于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你也就成了这样的人,真是好!孩子们的世界是了不起的,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但却是奇迹!他们的世界是那样新鲜,甚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创造并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种人,她的伟大,就在于她们有天生的慈母之爱,而这种母爱会转移为爱所有的孩子,爱并非亲生的子女,如此不凡的她就是天下善良的女性。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此高大的他们就是我们教师。我骄傲,我是兼并这两种身份的女教师。我骄傲,我是与男同胞一起并  相似文献   

16.
<正>"你所说的事业只不过是复仇!"有人这样对基督山伯爵说。"你以为我愿意成为基督山伯爵吗?实际上我害怕以这种身份对待朋友,它是一个可怕、冷酷无情的人,可是并不是我愿意成为这个人,我只想做埃德蒙·唐泰斯,我对生活别无他求,但他们阻止我这样,威尔福,莫克塞弗,堂戈拉尔,就连那个恶鬼卡特鲁斯,也早就知道这一切,可是却只字不提,他们想治我这个年轻无辜的水手于死地,于是他们制造出了找他们算帐的复仇  相似文献   

17.
谭高 《中学生百科》2012,(17):13-14
我想这个问题是每位高三学生都会遇到的,进入高三,大家都异常紧张,都比较急功近利,都想快点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正因为这种心态,所以不少学生败在了"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上,他们并不是战败的,而是"累死"在了独木桥上,自己将自己击败的。其实,我高三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  相似文献   

18.
依依 《课外阅读》2013,(2):30-31
<正>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说:"是的,可是……""你不是总说很想学跳舞吗?听说你们学校的舞蹈协会不错,怎么不去报名学习一下?""是的,我也听说了,可是,我都是成年人了,肯定跳不好,再说……""你不是一直觉得自己文笔不错的吗?何不向报纸杂志尝试投稿?""是的,可是,谁知道有多少人都在投稿呢,我不行的,再说了……"  相似文献   

19.
门宇 《中文自修》2004,(10):35-35
城人有着自己的骄傲,看着来往的游人忙着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民俗活动,他们往往不屑一顾,用他们的话说“太挤、太累”,他们需要的不是新奇,而是悠悠闲闲地度过这难得的假期,因而他们是最能玩转火把节的人。 猪儿就是这样的人,她的味蕾十分敏感,并清楚西昌大街小巷的每一处美食,当她带我绕过几条小巷到城门洞的小摊上吃了一碗十分够味的牛杂粉后,火把节的第一天我便死心踏地跟着她到邓海烧烤去了。 当人们都汇聚在月城广场时,城边上被冷落的邓海才显出她隐藏已久的宁静和妩媚。邓海并不是海,而是由周围雪山流出的清泉汇成的一个高山湖泊,而这…  相似文献   

20.
正我时常回忆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尽管我的语文老师们不是完人,没有现在所要求的合格学历,尽管那时还没有"素质教育"的标签,但他们至少于我是终生受益的。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们也练毛笔字,写大楷,每个人都有一个练字本,都是自己钉的,好多是利用作业本的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