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测量可溶性固体物质密度的两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密度的测量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常见选题之一.在实验中,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通常采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来测其体积.但该方法要求待测物体不溶于水、不吸水或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于水、吸水或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密度怎样测量呢?虽然我们可以选取其他符合的液体来代替水,但实际上寻找符合条件的液体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点研究,从原理上对实验方案做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本文以大米为例,介绍测量可溶性固体物质密度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图1图2 图3 要测量固体的密度,需要先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可用天平.测量形状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测量一些长度,用公式计算.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课本上只举出了密度比水大、不吸水、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固体,如石块,采用浸没排水法测量其体积.怎样测量其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呢?本文给出测量四类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测量密度比水小、不吸水、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固体(如石蜡)体积的方法(一)悬重法(捆绑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1;2.把适当大…  相似文献   

3.
1 天平量筒法 1.1 被测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物不溶于水   步骤: 1.1.1 用天平测物块的质量为m。 1.1.2 用量筒盛适量的水,并记录体积为V1。 1.1.3 用细绳拴好被测物体浸没水中,读出总体积为V2。 1.1.4 计算ρ物=(m)/(V2-V1) 1.2 被测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不溶于水   步骤: 1.2.1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为m。 1.2.2 用量筒盛适量的水。(浸没物块为宜)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中学无法精确测量易吸水、易溶于水、易与水起反应这几类不规则物体密度的问题,本实验设计将波义耳定律和密度公式结合,把传统的"排水法"测体积演变成"排空气法"测体积,并根据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原因推导出新的密度计算公式。此外,用传感器采集数据,用两种方法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5.
设体积为V的某一物质的质量为M,则该物质的密度(1) 质量M可以用天平测得很精确,但是体积则难于由外形尺寸算出比较精确的值(外形很规则的除外).非小颗粒状且不溶于水的固体可用静力称衡法[1]测其密度,而小颗粒状且不溶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则不能用静力称衡法测量,用其它方法[2][3]固然也可测出其密度,但有的所用仪器较多、操作复杂,有的测量效果不够精确,我们设计了一种巧用比重瓶测量团体小颗粒体积,进而测出固体小颗粒密度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出一定量固体小颗粒的质量m (2)在比重瓶中装满…  相似文献   

6.
<正>常规的密度测量方式是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但是,如果测量的物体易溶于水,就不能简单地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如果测量的物体易吸水,测量的体积误差则较大。  相似文献   

7.
所谓“特殊”方法,就是在只有测质量或测重力的测量工具,而无测体积的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测物体的密度;或只有测体积的测量工具,而无测质量的测量工具,甚至既无测质量的工具又无测体积的工具,在某些条件下也能测物质的密度,以下我们讨论其中的一类方法,其实质就是用用特殊方法测体积。1、用相等法测某液体的密度。该方法是利用烧杯在盛满某液体或盛满水时,某液体的体积,水的体积都与烧杯容积相等的关系,水的密度为已知,求出其体积就是某液体的体积,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8.
测定液体密度有多种方法.如用弹簧秤分别测量出一块固体(该石块不溶于待测液体和水,且ρ石>ρ液,ρ石>ρ水,在空气中的重为G1,在水中的重为G2,在待测液体中的重为G3,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该石块在水中和待测液体中所受浮力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1 分步法 例1 将氯气溶于水时,有一部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10.
1 天平量筒法1 1 被测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且物不溶于水步骤 :1 1 1 用天平测物块的质量为m。1 1 2 用量筒盛适量的水 ,并记录体积为V1。1 1 3 用细绳拴好被测物体浸没水中 ,读出总体积为V2 。1 1 4 计算 ρ物 =mV2 -V11 2 被测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且不溶于水步骤 :1 2 1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为m。1 2 2 用量筒盛适量的水。 (浸没物块为宜 )1 2 3 用细线把物块拴好 ,并在物块的下方挂一小铁块 ,(能将被测物块拉入水中为宜 )。将铁块浸入水中 ,记录此时水面刻度为V1,再让被测物块浸入水中 ,记出…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在解决液体密度问题时,往往只从密度公式入手,只关心题目是否给出了液体的质量和体积,如遇到需要解决的题目中无以上两项数据或不能直接用到以上两条件时,往往感到无法解答。为帮助同学们拓宽思路,特将解决液体密度问题的方法归纳如下,以供参考。一、比例法求液体密度例1给你一支U形管,你怎样利用它们来测定不溶于水的未知液体的密度?分析:不溶于水的液体的密度有两种可能:ρ液>ρ水,ρ液<ρ水。分析:若ρ液<ρ水,先往U形管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待水面静止,量出水面的高度,再沿管壁徐徐倒入待测密度液体,根据连通器原理,此时两管液体液…  相似文献   

12.
<正>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1)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2)特别提醒:氧化钙固体加入水也会放热,但它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溶于水放热。  相似文献   

13.
初中化学中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空气法又包括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究竟选择哪一种收集方法由气体的性质即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来决定。凡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的气体都可用排水法来收集,如收集O2、H2。收集装置如图1。凡是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的气体,如O2、CO2均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如图2。凡是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的反应的气体,如H2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如图3。oZri厂排空气集气法图3向下排空气集气法气体的密…  相似文献   

14.
解析:推测“可能”具有的性质,不能答成“肯定”具有的性质,因此回答成:(1)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2)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小与水反应;(3)具有挥发性等均不合题意。  相似文献   

15.
在做测物质的密度实验时,对于一些非块状、溶于水、难以用细线系牢的物质,诸如硫酸铜晶体、砂土、种子、碳酸氢钠粉末、肥皂、黄油(无定型粥状体),比量筒口径大的固体物质(如鸡蛋等),不宜用量筒测体积,某些仪器(天平或量筒)缺失或不能利用时如何测密度等问题,教材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而学生却对此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6.
测固体密度是实验设计题中一个很常见的题型,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测密度大于水且不溶于水的物体密度。方法一器材:天平、量筒、水。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m,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所对刻度V1,③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记下水面所对刻度V2。表达式:ρ=m/(V2-V1)方法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  相似文献   

17.
碳的氧化物有CO和CO2。别看它们彼此的分子构成只相差了一个碳原子,但量变引起了质变,它们在性质上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它们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是:(1)相同状况下,CO的密度比空气大,CO2的密度比空气小;(2)CO难溶于水,CO2能溶于水(溶于水中的CO2有1%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是:(1)CO具有可燃性,是家用煤气的主要成分,如:2CO O2 2CO2;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做灭火剂;(2)CO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如:3CO Fe2O3 2Fe 3CO2;CO2没有还原性,却具有氧化性,如:C CO2 …  相似文献   

18.
某地初中物理竞赛中有一道简答题,题目如下:如图所示,水面上浮有一大块0℃的冰,冰中包有气体、液体或实心固体.当冰全部熔化后,下列情况.水面高度怎样变化?A如果冰中包的是铁块,水面B.如果冰中包的是OC的水,水面C如果冰中包的是氢气,水面D.如果冰中包的是密度小于水的木块,水面E.如果冰中包的是密度比水小的油,且油不溶于水,则油面比原来水面为了解答上题,我们先进行一般性讨论.讨论前,根据题意,我们先进行以下假设:①无论冰中包的是气体、液体或实心固体,它们都不溶于水.②冰本身由于密度小于水而露出水面部分…  相似文献   

19.
1.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例1每当看到电视中出现演员被倒塌的房屋砸中,小明都为演员捏一把汗.现有以下器材:道具砖样品、一个量筒、一块体积为V&的小铁块、一根细针、一段细线和足够的水.已知:道具砖不吸水,  相似文献   

20.
一、检查有机物的溶解性.通常是加水检查,观察其是否能溶于水.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乙酸与乙酸乙酯、乙醇与1-氯乙烷、甘油与油脂等. 二、检查液态有机物的密度.观察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在水中浮沉情况,可知其密度比水的密度是小还是大.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硝基苯与苯、四氯化碳与1-氯丁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