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课本未注,或注释有误.现说明如下. 一、"试用"为何意? 原文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其中"试用"未注.或许编者认为"试用"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辞源>就将"试用"注释为"在正式任用之前先行试用"(商务印书馆1983,第2890页).人教版的教参将"试用于昔日"翻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似乎向宠曾经历过一段试用期.查<三国志·向宠传>并无此说.  相似文献   

2.
这是学生以<渴望……>为题的作文,借贵刊摘录.让我们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我渴望得到一样的爱> --向静 明明是弟弟把鸡蛋打碎了,可爷爷却指桑骂槐地说:"我家向林可好得多了,他乖得很.不像有些人,自己做错了事,心里明白却不肯承认!……"我知道爷爷说的有些人就是指的我,我的心都楸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范用先生是当今出版界一位元老级的人物,在读书人中也有良好的口碑.有人说,你可以不知道"范用"这个名字,但是恐怕不会不知道<读书>和<新华文摘>,不会不知道<傅雷家书>和<随想录>.……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对某些汉字的释义由于照搬<说文解字>的说解,显得拘泥于具体事物而欠宽泛,欠准确.<说文解字>的说解除了直接释义外,有不少是就汉字构形造意进行说解的.如"尘",<说文解字>作土上加"赢",不直接释为尘土、灰尘,而就构形指出其造意为"鹿行扬土也".因为尘土、灰尘很难描摹,就借群鹿奔跑扬起尘土的构形来指出其造意.……  相似文献   

5.
朱仿英 《语文新圃》2008,(10):33-34
众口难调.有人说<我和你>情调那么软,与开幕式的喜庆氛围严重不协调,说这首歌放到闭幕式上.作为"送别歌"才合适.而我认为<我和你>作为开幕式主题歌,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挺般配.……  相似文献   

6.
"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开始使用,"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是个作宾语的名词.在十三经中,"何所……"结构只在<论语>中出现一例.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魏晋时"何所"作为一个复音节词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仅<世说新语>中就出现19次,到唐代<南史>中更是出现36次之多,"何所……"这种结构作为一种句式逐渐被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7.
无缘无故地,我喜欢上了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也莫名其妙地,我居然选择它上研讨课.这可不是我的风格呀!其他教师总说我是课堂煽情的高手,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匆匆>、<长征>、<索溪峪的"野">……我拿来精雕细琢的,哪篇不是字字珠玑、华美无双的"情感型课文"?  相似文献   

8.
<说文释例>是<说文>学中的要籍,也是王筠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说文释例>一书的性质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以为其书是专讲体例的,有的以为是清人的文字学概论,有的则回避了其书的性质问题.王筠以"释例"名书,就是说明<说文>的主要内容、主旨、体例、表达方式、体裁等问题的.其目的在于帮助阅读<说文>者抓住重点,尽快入门,很好地阅读<说文>一书.这与令人所说的"释例"专指编纂体例不同.在清代的<说文>释例类著作中,专讲编纂体例的书出现在晚清.正确地揭示"<说文>释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是重要的,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说文>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雪泥鸿瓜     
[说文解字]   雪是一个形声字,<说文>:"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彗"是扫帚的象形,故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后写作"慧".   按<说文>可知,雪是高空云中的水蒸气成雨前遇冷凝结而成,降落到地面的白色冰晶体状自然物.……  相似文献   

10.
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学完之后,我让学生再说出几首这样的"边塞诗".学生说还有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师生集中诵读后,体会"边塞诗"中特有的内容:边关、落日、大漠、哨楼、战旗、尸骨、将帅的英勇、士兵的思乡……因为有了内容的宽度和长度,才有了理解的深度,所以积累、内化的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13.
设计意图 看图讲述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结束后,孩子们围绕着小蝌蚪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有的说:"会变成癞蛤蟆吧?"有的说:"青蛙和蛤蟆都会捉虫子吃……"延续幼儿对蝌蚪、青蛙、蛤蟆的探索兴趣,我选择民歌<蛤蟆凋>作为教学内容,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实际教学背景,将<蛤蟆调>中的歌词进行了修改.  相似文献   

14.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你问我是谁、为什么把<保卫黄河>唱得如此悲凉、为何在河边哭泣,且听我慢慢向你道来.  相似文献   

15.
旧时谴责恃宠而败坏国家的女性为"祸水"."祸水"一词出典于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汉语大词典>"祸水"条云:   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汉成帝)使樊蟋进合德(赵飞燕妹)……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後唾日:‘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据五行家说,汉以火德而兴,此谓合德得宠将使汉亡,如水之灭火.后因以"祸水"称惑人败事的女子.……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刘向的<说苑>里记载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惠施讲话好用比喻.有人就对梁王说:"假使不让惠施用比喻,他就什么话也说不成了."……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药>的线索是什么?<药>是单线结构还是一明一暗的双线结构?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几十年来都是众口一词:<药>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语文课本说:"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绿色蝈蝈>一文中的"绿色蝈蝈",我们始终搞不清到底是何物,也很难向学生说明白.  相似文献   

19.
有感于北京第十九中学的李江洲校长要求百度不再向未成年人开放"贴吧"之荒唐,笔者曾写<假如我们的教育也像蜗牛>一文,刊登在今年第3期<语文新圃>的"思想驿站"栏目与3月1日<南方周末>的"众议"专刊上,不意引起教师同行的一片非议:学生骂学校、老师……这些信息与教育主题完全背离虽事出有因,可孩子的眼睛并不那么雪亮!……  相似文献   

20.
看着<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上由雷士、王福全两同志合写的<不要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是不行的>一文的标题,笔者百感交集,于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绪拜读全文,读到文章后半部分,说语法还要向小学"渗透".如果不是出于对大度能容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尊重,真的要"拍案而起"了.语法向小学语文"渗透"意味着什么,说重点儿就是"暴殄天物".小学段的语文学什么,依据只能是这样两点:一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征,二是语文再学习再发展的基础要求.前者姑且不论,后者只能(实际上已很不简单,因为我国幅员广大,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差)定位在这样四点:①教准语音;②让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③能流畅地朗读、通顺地表述;④学会使用<新华字典>.可能的话,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度引导开展一点课外阅读.简言之,小学语文重在培养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但愿向小学"渗透"语法的做法不要向全国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