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淮学刊》1991年第1期发表《重评陈独秀关于改变国共合作形式的建议》一文,作者王开良同志认为:在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提出退出国民党,将党内合作改为党外联合的主张,是他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提出的“某些积极的正确的建议”的一例,其理由是,当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是起而反击,公开分裂;要么妥协退让,俯首称臣”,陈独秀“决定选择前者”。而他的这一主张,“不仅是积极的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由于没有采纳陈独秀的建议,当断未断,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显然,该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党内合作”思想既有正确的东西,又包含着严重的错误。他提出的各革命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大联合;把国民党改造成集中全国革命势力的中心;改组国民党是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先决条件和进行民主革命的基本工作;在国共合作中须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等思想都是正确的。但他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成为国民党“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的根本失误,导致了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失误。当然,陈独秀的“党内合作”思想有一个从以正确为主到错误为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瞿秋白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作了探讨,认为瞿秋白积极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筹备和建立,是我党较早地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领导人之一。一,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证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他分析了国民党的历史和现状,认为改组国民党是可行的,并提出了改组意见,积极参与了改组工作;三,他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在坚决回击戴季陶主义的同时,对当时党内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彭述之的“天然领导”论也进行了批评。本文在肯定瞿秋白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正确的主导方面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不成熟性和带有教条主义色彩等缺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犯“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4.
陈潭秋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宣传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参与了我党对于国共合作大政方针的制定。从主张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到积极支持建立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以及为了巩固统一战线而坚决地反对国民党右派,在这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这期间他亲自参与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宣传国共合作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共合作的理论原则。这对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合作,进而推动革命进程的发展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1926年3月20日在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事件发生后,由于我党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导致蒋介石乘机篡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埋下了大革命失败的祸根。对此,谁应负主要责任,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由于陈独秀推行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中山舰事件以后的妥协退让政策,当然应由他负主要责任。也有同志认为,中山舰事件是苏联顾问直接出面处理的,因此,主要责应任由顾问们承担。我认为,共产国际、联共(布)应负主要责任。苏联顾问布布诺夫,鲍罗廷是具体执行者,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机关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集中地表现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我不同意那种实际上认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早期和中期革命领导权已经完全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观点.一九二四年初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但是,在当时国民党中央执、监委中,共产党员只占很少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各部及秘书处的重要干部中,共产党员占了一定的比例.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中争取了部分领导权,但大都不是关键职务,更谈不上领导整个国民党了.关于若干重大政治事件的处理,国民党始终处于左右局势的地位.我党曾掌握黄埔军校的部分领导权.  相似文献   

7.
1924年—1927年,是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政治家曾竟相提出并阐发了“国民革命”一系列理论问题,成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其中,陈独秀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证应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党内率先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其新的明确的生命力。1922年3月,他在《造国论》一文中,首次公开要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一切压迫”,并提出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阶级联合的革命。“国民革命”范畴的重新界定,既是陈独秀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帮助下,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作为当时我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为确立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帮助孙中山转变思想及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共合作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蔡和森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自始至终地参与了我党对国共合作大政方针的制定。他以反对与国民党合作 ,到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并以《向导》为阵地 ,发表了一系列宣传国共合作的文章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共合作的理论原则 ,不仅丰富了其统战思想 ,而且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促成和巩固第一次国共合作 ,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是当时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贫乏造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来讲,当时尚不具备夺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可能性;从当时国共合作的实际来看,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可能会加速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国际也不支持中共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革命前途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这一判断是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从1924年到1927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行了合作,资产阶级参加了革命。但在整个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总趋向是向右转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激烈地展开了夺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领导之下,没有给资产阶级的阴谋诡计以及时有力的打击,结果使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资产阶级有了力量,于是就公开叛变了革命。  相似文献   

12.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山舰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问题,史学界论争很多,“投降主义路线”是较多史学家的结论。然而,我认为这一结论并不够全面准确。史料所揭示出的要比这一结论复杂得多。1.1926年3月20日,国民党右派分子制造了旨在“打击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向革命示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有过三次大让步,即中共对国民党二大的妥协,这是政治上的大让步;中共对中山舰事件的退让,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中共对《整理党务案》的再退让,这是党务上的大让步。本文将从周恩来对三次大让步的描述、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在三次大让步中的态度两方面对三次大让步进行一个较为清晰地阐述,从而对这段历史有个较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是否应该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上,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存在严重分歧。马林提出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方案,得到布哈林的支持,并以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形式确定;在西湖会议上,陈独秀等人以服从共产国际纪律原因,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一度支持了马林的党内联合的主张;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认为马林提出加入国民党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发动和制造了中山舰反革命事件。史学界认为,在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时,中共应该采取武力反击的对策。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共产国际和苏联对蒋介石采取了退让政策,国民党左派缺乏有号召力的领袖,国民革命军各实力派人物对这一事件又采取观望、纵容或支持的态度,而共产党又没有实力,也没有时间去制裁蒋介石这一背叛行径。因此,武力反击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采取积极退让的政策,这样,不但可以保存现有的力量,而且可以在国共合作的情况下,认真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工农革命武装,并争取机会建立自己的正规军队,果真如此则大革命的结果就可以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17.
在大革命准备时期,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应由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共同奋斗.他尤其关注唤起民众,形成革命的联合战线,视民众为国民革命的基础.他还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参加国民革命,因为这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经步骤,在国民革命成功之后,必须争取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六年三日二十日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了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而制造的反动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方面作了全面妥协退让,使蒋介石轻易篡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全部军权。不久,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党人再次妥协,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被全会通过,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这就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张鼎丞同志,原名张福仁,1898年生于福建省永定县金砂西湖寨,他在青年时代就胸怀远大抱负,艰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今年是他逝世二周年,特撰此文,以兹缅怀.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接受了我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揭开了中国人民大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全国人民和国民党的先进分子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共产党人李大钊是我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和执行者,他为建立、发展和巩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不辞辛劳,奔走在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积极同孙中山联络,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酝酿台作,开始于一九二二年。当时国共两党都愿意改善彼此的关系,以适应革命的需要。一九二一年六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打算与孙中山直接见面,交换关于中国革命的看法。李大钊请蔡元培把马林介绍给孙中山。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日,马林在张太雷的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